中国“龙”与西方神话中的“drako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通常译为世界语的“drako”。其实“drako”和中国的“龙”并不对等。

中国“龙”的形象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在宋代罗愿写的《尔雅翼》中就有具体的介绍:“‘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中国“龙”的形象,简直就是一幅“动物大全图”,它几乎把软体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某些特点都集于一身。但就总体形象来看,中国“龙”应该是个爬行动物。

drako”的形象,《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IV)是这样描绘的:“drako: fabela besto, kiun antikvuloj imagis kun flugiloj, ungegoj kaj serpenta vosto”(古人想像中的神兽,有翅,巨爪蛇尾)。“drako”有翅,中国“龙”无翅,这是两者形象上的主要区别。

drako”一词源于希腊语的“drakon”,原义是“看守”。英语的“dragon”也和世界语的“drako”一样,来源于希腊语。百年版的《布留沃英文成语与寓言词典》在“dragon”一词的释文中指出:”In classical legend the idea of watching is retained in the story of the dragon who guards the golden apples in the garden of the Hesperides, and in the story of Cadmus. (在古希腊传说中,“看守”的概念被保留在金苹果园的守护者龙的故事中和卡德摩斯的故事中)。PIV在“drako”词条中也举了这样的例语:la ~o, kiu gardis la Orfelon (看守金羊毛的龙)。这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伊阿宋(Jazono)在美狄亚(Medea)的帮助下偷取金羊毛的故事, drako”就是作为守护神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的;而中国“龙”,众所周知,是主水之神。这是这两种神兽职能上的区别。

在中国,提起龙会使人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因为它是至高无上的帝王的象征。而“drako”的象征意义,据世界语版《圣经·新约》《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九节上说:“Kaj ĵetiĝis malsupren la granda drako, la antikva serpento, nomata Diablo kaj Satano, la trompanto de la tuta mondo.”(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PIV》在“drako”词条中提到的“jen granda ruĝa drako, havanta sep kapojn kaj dek kornojn”也正是《圣经》中的七头十角大红龙。这是两者象征意义上的区别。

“龙”与“drako”的文化渊源不同,形象有别,神话中的职守各异,象征意义相悖。我们在阅读世界语原文作品和从事翻译工作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否则,作为尊贵的帝王象征的“龙”,在西方读者的心中在是不会引起相同的联想的,有时甚至相反,因为“drako”对他们来说只是“魔鬼”的象征。

由此可见,如何将汉语中的“龙”译成世界语乃至西方语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返回目录

 

 

 

后记:

 

 

 

 

现在因中国形象标志问题重又引发关于中国如何翻译的争论。其实,如拙文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的那样,中国“龙和西方的drako本不是一回事。问题的症结只在于当初将中国译为西方的drako或将西方的“drako”译为中国的“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荒谬的错误。据我推测,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圣经》的翻译者,或许更早。我正在努力搜寻这方面最早的证据,也希望朋友们帮助我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