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争鸣和他的东湖世界语馆

 

                     韦 山


彭争鸣,湖北武汉人。原长江日报记者。1985年开始学习世界语。当他成为一个世界语者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语运动中来。由于他的为人、能力和各方面的才能,他被选为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秘书长,二十年来如一日地为世界语运动操劳着。湖北的世界语活动搞得好,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其中挥洒着多少彭争鸣先生辛劳的汗水呀。作为一个秘书长,就是协会的管家人。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都离不开秘书长的协调。每一次会议和活动都看会到他在忙前忙的身影。,特别是那些琐碎的食宿安排、迎来送往、代购车票等等。每一位来到武汉的中外世界语者都曾经感受到了世界语和谐大家庭的温暖,这一切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彭争鸣先生不仅在处理事务工作方面极其干练,在世界语语言的造诣也很高。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世界语,可以同中外世界语者交流对话;能够翻译漂亮的文章;还能用世界语书写优美的文字。真是一个不可多得人才。近年来他在利用世界语进行国际交往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多次前往欧洲,与那里的世界语组织和个人建立了密切的友好联系,多次组织中国世界语者到欧洲参加当地的世界语活动。成为中外交流的友好大使。他的女儿彭念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世界语者,在她14岁的时候就能够独自一人前往法国,游历在世界语者的大家庭中,她的访法游记被国际广播电台采用。作为对外宣传的稿件。

彭争鸣先生对世界语运动的贡献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可是他对世界语运动最大的贡献当属建成于1995年的东湖世界语馆。在世界语运动发达的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都有独立的、完整的、专用于世界语目的的世界语馆舍。而在中国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当彭争鸣在美丽的东湖岸边建筑自己的房子的时候便萌生了把自己在东湖的房子拿出来作世界语馆贡献给世界运动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的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理事长张丹忱的支持。于是,彭争鸣就创立了国内第一家世界语馆。当时湖北省世界语协会一直还从来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集会和活动场所。所有的世界语图书和资料,包括文物都没有一个集中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另外对来访的国内外世界语者也没有接待的条件。因此东湖世界语馆作为会馆、图书馆和微型宾馆就一揽子解决了这些问题。近年来亚洲世运日渐崛起,国际世界语界对亚洲地区世运寄予厚望。东湖世界语馆的建立也顺应了这个趋势。所以,《亚洲世运》(Esperanto En Azio)以及欧洲的《世界语信使报》(Heroldo de Esperanto)等以及国内一些世界语传媒均以“中国诞生首家Esperanto-Domo”为题对东湖世界语馆进行了报道。

东湖世界语馆成立日期定在630日,选择为一件重大的事情定一个“吉期”总是有些依据的。这个日子是由湖北世协元老之一、现任理事长的胡国柱先生提议后被确定的。胡的《胡说集》第72则“当年今日”专门阐述了这个日子对于湖北世协的重要性:一、这一天是湖北世运史的起点(1929-06-30汉口世界语同志会的成立,标志着湖北世运史上第一个时期[汉口时期]的开始)。二、这一天是湖北世协再生的日子(1986-06-30以张天心同志为首的湖北世协第二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湖北世协结束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被非法扼杀的特殊时期,重新走上了正常活动的轨道)。三、这一天是DED(即东湖世界语馆)的生日。

东湖世界语馆与湖北世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建(建筑)馆之初即得到当时湖北世协理事长张丹忱先生的热情支持。湖北世协第二任理事长张天心老人,一位老世界语者,军队离休的高级干部,除了对湖北世协有再生之功,对东湖世界语馆馆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将他在湖北世协非常时期得到的所有协会的文件资料,还包括他的个人世界语资料,分类整理成十几个文件袋,郑重其事地交给世界语馆,为研究湖北乃至全国的世运史保存了真实的历史记录。

东湖世界语馆对湖北世运乃至全国的世运所作的贡献还在于在那里举行过大量的世界语活动,其活动可分为会议、出版、接待等三大类。

会议:湖北世协每月第二个周六的月例会活动就是从东湖世界语馆开始的(比正式开馆时间还早);形成传统后来在每年五一召开的湖北世协“学术研讨会”(到今年已经连续召开十届)也是从东湖世界语馆开始的;1996年以后有连续四届年会和柴诞纪念活动在东湖世界语馆举行(现因规模扩大一般在湖北省社会科学活动中心召开)。在东湖世界语馆的集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气氛很好。其中,19968月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即招来全国各地数名知名世界语者,会议一直从武汉开到了上海(包舱乘船赴首届亚洲世界语大会);有两次“学术研讨会”分别与国际青年世协和国际世界语作家协会联合召开(前者副主席到场,后者授权会员代表参加合作)。有一次与国际教师世界语协会合作,并被授权由该会亚洲区负责人张丹忱先生主持了世界语初级和中级水平考试,分别有2人获得证书。广东世协曾经连续三年派代表团参加并观摩东湖馆的活动。

出版:世界语馆还“客串”了四年现已移回广东的世界语文学小刊《三色堇》(PENSEO)的出版基地,并出版湖北世协会刊和十几种世界语书籍。

接待:接待工作是常年的、有求必应的。当地的世界语者不用说了几乎全都到过,甚至想了解世界语的当地各界人士也去过不少。省外或国外的世界语者粗略统计也有好几百人次。最先参观东湖世界语馆的客人是北京的丁幸福,她陪同一位挪威世界语者来里里外外看了一遍,但当时所谓世界语馆还是在建的毛坯房!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访问过东湖世界语馆的世界语者有桂林卢纪新(多次,并作DED之歌),国际台李玉萍(多次),黑龙江石成泰,重庆古存华,安徽孙秀群(多次),广州林力源(多次),德国Otto Nelken夫妇,澳大利亚学生 Miranda Lutz Jessica Holding,内蒙范建德(多次),德国Natalie(舒娜莉),瑞士Rolfo,比利时JorgoTEJO副主席,多次,曾来工作一周),广州黎炜焯、吴汉平(团队),澳大利亚Hadie(马海蒂)和苏格兰Johano(马约翰)夫妇(多次),德国Lidia夫妇,北京谢龙飞,东北赵英文,山东华寿考(时年80),安徽袁迎春、朱玉颖夫妇,香港麦文彪(多次,曾来研习一周),丹东马凤臣,西安王天义,北京南由礼,荷兰Jasper(张思国),全协秘书长戴颂恩(专访),广西蓝天强,广东张绍基、刘伟壮、边小钰(团队),徒步全国E者钟云龙,湖南吴长盛、唐仁学(团队),北京韦山(多次),安徽李国选,美国Jakobo,四川电E军,江西弓晓峰、张学苏夫妇,全协主席谭秀珠(二次),法国孙捷芳夫妇(环球旅游过访),西班牙Manel等二位(79天环球旅游者),河南张昊光、郭喜照,法国Elodie石头--荷花夫妇(环球旅游过访),四川张平,四川李笃功(自行车成都-延吉-武汉-成都环游),原《中国报道》记者孙爱军和现该刊总编室副主任向红先后来馆便访。李士俊院士,黄鹤楼会议的四十余位外地嘉宾,包括最远的西藏学生。江苏的姚开申,波兰的(?名字)夫妇等。

东湖世界语馆收藏了很多的世界语文史资料。东湖世界语馆现存的资料、物件,可以大致分为图书、期刊、书信、邮品、旗帜、标牌、横幅、徽章、照片、印章、签名、赠品、纪念品,还有不少磁带、光盘、录象带等等。其中最大宗的当然是图书和期刊,所以该馆兼称Biblioteko。目前的藏数还没有精确统计,但国内1949年以后出版的图书和两家大的期刊(《中国报道》和《La Mondo》)应当是大部分都有的。一方面是彭争鸣自己购买了不少,另外还得力于全协的支持,邹国相先生经手曾寄来不少书刊;谭秀珠会长亲赠42本世界语书籍。外版书籍藏数估计不下400册,除了彭争鸣历次出国带回的新书外,其他的来自UEA朋友、荷兰ARCHE(中国世界语者之友)、美国William R. Harmon、日本关西世界语联盟、巴西世界语出版组织的大宗寄赠,以及平时国内外朋友的零星寄赠、面赠。已故的优秀世界语者前辈李奈西先生,生前将自己的藏书尽数捐给了东湖世界语馆。该馆藏书品类林林总总,其中不乏珍品:如国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Praktiko》数本,其他经典印本数种,国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世界语者在武汉蛇山上学习世界语的课本等。刊物有德国纽伦堡出版的全球第一种世界语杂志,有抗日战争初期本地出版的全套世界语刊物。世界各地出版的世界语期刊数十种。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量的油印小刊,该馆收藏有四十余种数百份,其中《绿莹》收藏近200期。甚至还有文革前和文革中本地出版的世界语油印刊物!出版或未出版的书籍手稿也有好几种。书信、邮品除来自彭争鸣先生长期通信的积累外,还有张天心老等人的捐赠。其中最珍贵的有彭争鸣先生亲手在国外购回的41913年从中国上海世界语者寄往法国的明信片(清末的邮票加盖民国的邮戳)。照片有几张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和文革期间本地世界语者活动的老照片,当然更多的是新时期的照片,其中,东湖世界语馆活动的照片差不多是全记录。

最近若干年本地世界语活动的和国内其他地方世界语会议的一些标牌、横幅、文件等等也是该馆的重要收藏品。黄鹤楼会议的所有相关实物、赠品如书画、条幅还有谭会长的徽章、文件袋、韦山先生捐赠的前国际世界语协会副主席梅田善美先生亲自签名的邀请函担保书,藏族学生签名的哈达等珍贵文物都集中进入了馆藏。有很多藏品都记录了不寻常或者有趣的事件,如横跨亚欧大陆桥队员的背包、水壶、日记,非典期间岳阳楼会议的绿星口罩等等,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件藏品都有值得述说的故事。东湖世界语馆的收藏目标是:让每一位(至少是中国的)世界语者都有代表性的物件入藏!这也是它致力于成为博物性质的世界语馆舍的基础。

东湖世界语馆的外面还有一个小院子,里面种满了花草树木,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世界语郁金香。每当春天到来,鲜花怒放,树木争绿,真是满园春色。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彭争鸣先生对东湖世界语馆的发展还有很多设想。现在硬件设施及大的环境情况是:东湖馆主体建筑面积共两层230平米,是拥有产权的私人房屋,按规定还可以扩建为三层。经过两次大的补充建设,目前还拥有附属建筑包括车库和未来的小型锅炉房等,以及占地250平米有待规划、美化的庭院。整个房屋目前已有基本装修,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客房设施等。水电正规、齐全,但还没有充分地利用,因为整个馆舍的利用率还不高。规划中的还有:在院落的一面20余米的墙面上建立世界语者签名墙:来访过的世界语者的签名,将陆续上墙。

硬件还需要添置高科技手段,除了目前的闭路电视、联网电脑等,还要有投影仪等,当然,还需要至少有一部汽车。

    在管理体制上,应当说由于它的特殊情况(私房+公益活动),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它还只是湖北世协内部附着的一个单元,甚至还没有在协会往官方管理机构的登记中申报。目前在管理上只有几条简单的约定:如馆主个人负责、协会成员协作制;对捐赠的世界语物品,根据个别捐赠者要求,可实行登记及按要求退还制;展品根据协会活动需要随时展示等等。在未来,为了便于对公众发挥影响和更公开地大规模宣传自己,应当独立登记为一处正规的民间博物馆。因为东湖馆的大环境是十分优秀的:地处武汉东湖风景区、东湖高新科技开发区和高校云集的地段,交通也十分方便。一旦成气候(成为东湖的一处人文景点),可以说常年会有一茬一茬的旅游者、高校学生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青年创业者来光顾。会对宣传世界语起到很大作用。同时,适当的门票或服务收入,至少可望成为本馆的经济支撑点之一,与现在完全由私人补贴的、只对世界语者开放的景象大不相同。那时,可能会有一个由世界语者和其他人士组成的机构如委员会、基金会之类来进行有效管理。房主可能只是房主而已。
   
除了图书馆和博物展览,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可以附加的功能,如教学、研究、讲座、短期养老、旅游休闲等等,都需要开发整合。要借鉴国外同行办馆的经验,又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

彭争鸣先生在被问及为何会有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为中国世界语运动作贡献的时候回答说:“如果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的整个行动就会迷失方向。我想,首先是因为我热爱世界语,觉得为世界语工作是有价值的追求。虽然是理想主义,但并非乌托邦。我接触世界语比同龄人略晚,1985年年末,在中国,虽然当时马上就要开UK,但世界语运动已经出现狂潮渐退的迹象。当很多人由于各种可以理解的原因选择离开(或不即不离)时,我却选择了进入。而且,快20年了,从来未曾中断。其间自然有酸甜苦辣。虽然对世界语的追求使我不得不失去一些其它的东西,但它丰富了我的人生,同时还具有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那就是向善。终极的价值与现实总有相当的距离 ,有得必有失,至今不言悔。

既然我热爱并深信世界语,在生计无虞的前提下,花点代价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办点实事,也就是可以被理解的了。
   
两层楼的房子如果整体出租给别人,也许会给我带来千把的月入。但那并不代表能够绝对提高生活的质量。生活在乎内容充实,而不在乎外表奢华。把房子换了钱,世界语馆就没了!我想,我是在把世界语馆当作不大不小的事业来办。当然,还不算十分地投入。希望今后做能得更好。最后,还要得到本地、外地朋友们大力支持、希望有更多地任来参与东湖世界语馆建设,帮助出谋划策、宣传鼓励、乃至捐赠文物来丰富馆藏。东湖世界语馆是属于大家的,是属于中国世界语者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