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专家李士俊:此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新华社记者 周雷 吴晶


    今年81岁的李士俊“痴迷”世界语已经65年了。从16岁开始,他对世界语的学习就从未间断。期盼多年的世界语大会再度在中国召开,他面对记者,感慨万千:“我与世界语谈了几十年的恋爱”。 
  在因战争而失去父母的少年时代,李士俊偶尔在书店中发现了一本小册子《世界语一月通》,一读就不忍释卷。自此便通过函授学习、借阅刊物等各种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语中。 
  遇到不熟悉世界语的人,李士俊总会不厌其烦地做普及工作。他说,世界语的译名实际上并不准确,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发明这种“国际辅助语”时,它的名字“ESPERANTO”实际意思为“希望者”。现在通行的中文译名“世界语”是从日语借来的。 
  世界语是一种人造语言,其中70%的词汇来自拉丁语。这种语言规则简单,没有英语、法语复杂的阴性、阳性和不规则形式,发音容易,所有的字词一望既知,还可以按照规则创造新词,这给文学翻译创造了极大空间。 
  很多人用精力充沛来形容李士俊。在因肺结核而被隔离治疗的困难时期,他仍节衣缩食,搜集各种研究资料;在翻译长诗《阿诗玛》的探索阶段,他更是将原文翻得卷了页,译文修改了数十遍。 
  李士俊也坦言:由于疏于对家庭的关照,他的夫人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疾患缠身。然而这些,都未曾动摇过他在浩如烟海的语言世界中的求索。年过八旬,他仍然坚持亲自授课,奔走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至今,他已翻译了《王贵与李香香》、《屈原》等几十部中国文学作品。近年来,他又完成了《聊斋志异选》和《水浒传》两部中国古典名著。 
  1983年,60岁的李士俊经5位不同国家的院士共同推荐,当选国际世界语研究院院士,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加入该组织的专家;从1991年起,中国政府为表彰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决定向他颁发国家级专家津贴;2003年,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授予他格拉鲍斯基头奖,以表彰他在文学翻译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贡献。 
  在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中,李士俊对这些荣誉,总是轻描淡写,他重复多次的话题,只有中国文学的推介和世界语的传播。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国际关系中的语言平等”,他说:“只有人造的国际语才能保持规律性,避免不统一,才能坚守中立性原则而为各民族所接受。” 
  李士俊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胸前佩带世界语者的徽章,它的绿色和星形分别取意“和平”与“永恒”。问他为什么徽章没有世界语的标识,这位学界泰斗说:“此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来源:央视国际 2004-7-25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