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院士黄尊生


黄尊生(1894—1990),原名涓生,又名鹃声,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人,父亲是马来亚怡保埠殷商侨领,他幼年也旅居该地。
黄尊生禀性聪颖,勤奋好学,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时,英语成绩为全班之冠。1912年春,留学法国的许论博在广州平民公学开办世界语夜校,学制半年,黄尊生是该校第一期学生。世界语是一项新兴的语言,它是波兰人柴门霍夫为了消除民族间的隔阂,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促进人类的团结、谅解,根据印欧语系创造的一种超国界的语言。世界语原意是“希望者”,即希望四海一家之意。
是年秋毕业后,他参加刘师复、许论博等所创立的广州世界语学会,并在东堤的东园召开宣传世界语大会,共同在白云山麓、珠江河畔撒播绿色种子(绿色是世界语的标记),从此,他与世界语结下了不解之缘,毕生致力于世界语运动。
当年,民主革命思潮澎湃,刘师复借助世界语宣传无政府主义。黄尊生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受了刘的思想影响,耳濡目染,也曾一度从事研究无政府主义。
1913年,黄尊生应刘师复之邀,往中山县开班教授世界语,当地教育界人士踊跃参加。翌年,他转往马来亚怡保埠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并继续开展传播世界语工作。
1916年,黄尊生回到广州,在广州女子师范学校任英语教师。1921年考取公费生,留学法国里昂大学,攻读文学,由于他苦心钻研,终于取得文科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先后参加多次国际性的世界语会议,在同侪中初露锋芒,受到人们的重视,1923年获选为世界语语言委员会委员。1924年又当选为国际世界语运动中央委员会的六个委员之一,主持欧洲以外的各国世界语运动,还陪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夫妇出席第1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1925年,他代表我国教育部参加国际世界语科学会议,并在首次举办的世界语夏令大学担任讲师,演讲孔子的教育哲学及其政治思想。1926年春回国,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讲授语言学和文字学。他特地开班教世界语,成为随后广东世界运动复苏的先声。同年,他又在广州成立世界语师范讲习所,自任所长,该所抗战开始后停办,十一年间造就了一大批世界语人才。其间,广州市内各大、中院校纷纷增开世界语课程,世界语的宣传活动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及全省。1933年,他受聘为《世界语百科全书》的主编之一,他所写的《世界语运动在中国》一文,不仅是一篇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简明信史,也是国际世界语运动的重要文献。
广州沦陷后,他在内迁遵义的浙江大学任教,历时六年。抗战胜利后,回广州,再次受聘于中山大学,校长王星拱委任他为训导长,1948年发生学潮,军队闯入学校,逮捕进步教授梅龚彬夫妇,他挺身而出,进行交涉,受到国民党当局仇视,因此愤而辞职。他在广州期间,受乡亲重托,曾回江村,主持兴修水利,致力村民教育。1949年夏,因患肠瘤前往香港九龙医院割治,调养半年后,转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教书。1954年,重赴西欧,留居英伦一年。1955年8月。前往意大利参加第40届世界语大会,当选为世界语学院院士,负责编审世界语字典、文法和主持评判、奖励等工作。
1965年,东京举行第50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他因年迈有病,未能成行,应名古屋慈爱学院之邀,写了一篇题为《世界语,和平与友爱的语言》的演讲词录音送到会场播放,受到与会人士的赞扬。
1966年起,他一直隐居香港。进入九十高龄以后,已一目失明,一目仅有四分之一的视力,虽怀念故土,但不良于行,常背诵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而自作慰解。尽管如此,他于1989年还写了《我与世界语运动》长文在《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发表,又把1924年11月刊载在国际世界语协会机关刊物《世界语》的《欧游中世界语大会开会之印象》一文译成中文寄回国内,作为史料保存。
黄尊生一生著述甚丰,除世界语外,在文学上有《中国语文新论》、《国文与国魂》、《中国文字之欧化问题》等专著。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