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仇双碑》


央视国际 (2005年08月29日 11:57)

编导:韦红雨 摄像:张军涛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一个柔弱的日本女子,为了追求和平的理想、追随真挚的爱情,冲破社会与家庭的重重阻力,来到自己国家的占领地——中国,她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采访:)

  这些你看这都是砖头,你就说不是,那边最明显,就那边,一堆一堆的,比这边更清楚,当时安葬的时候,有一个坟土堆,记的名记得不一样,一样 ,绿川英,好像有个英字,对,绿山英,想起来了,叫绿山英不叫绿川英。

  一段惨痛的历史已成过去,但那记忆却让人刻骨铭心。在这冬去春来、草枯复绿的日子里,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这里寻找当年留下的一个墓地,寻找安葬在这里的一位日本女性和她的中国丈夫。但是,准确的墓址究竟在哪儿呢?在几十年时间里,研究者曾经三次组织搜寻工作。

  1983年,在佳木斯烈士陵园里,为这对异国夫妇修建的纪念碑和陵墓落成了,绿川英子和刘仁的遗骨就迁葬在这里。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耀武扬威。他们继蹂躏上海、血洗南京之后,沿着长江西进,直逼中国的腹地城市武汉。在日军炮舰上,当军官们打开广播想用战报鼓舞士气,却没有想到传来了一个清脆的女声,她用地道的日语揭露日军罪行,报道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号召日军士兵起来反对无耻的侵略战争。

  同志们,在这次战争里,中国的胜利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且也意味着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远东所有被压迫人民的解放,它的确是全亚洲和全人类明天的关键.同志们,你们为何如今还在动摇不定呢?要记住,此时即使无所作为也意味着不可饶恕的罪过…

  开始,士兵们还在惊奇,中国竟有日语说得这样好的人才,但越往下听,广播的内容越发钻进士兵们的心里。战场上的反战广播,对日本军国主义者来说,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直到占领武汉后,日本军部才搞清这位女播音员,是位真正的日本女性长谷川照子,即中国战场上广为传说的绿川英子,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气急败坏地骂她是娇声“卖国贼”。

  (采访吕元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80岁)

  对日本人说她是卖国贼,她就说你说我是卖国贼,但看我卖的什么国,你那个帝国主义那个国家,根本就应当取消,不是卖国不卖国,应该给他打垮,打败,而我爱的日本是另一个日本,是民主的日本,是真正人民的日本。

  吕元明教授是研究日本文学的学者,经过他长期追寻和研究,终于搞清了绿川英子那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绿川英子,原名叫长谷川照子。1912年出生在日本山梨县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家庭。她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就有一种反对强势、关怀弱小的正义感。她因为参加日本的进步活动而对中国的革命发生了兴趣。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她就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积极参加左翼进步组织。之后遭到逮捕。学校当局则以“思想不良”的罪名把她开除。当时绿川英子离大学毕业只差三个月。

  此后,以世界共同进步为理想,绿川英子爱上了世界语,走上了学习世界语的道路,她又通过世界语开始和中国的世界语者接触。

  (采访中国世界语协会秘书长:于涛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秘书长)

  世界各国当时都有一批世界语者,他们可能是有的是无政府主义者,有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通过这样一种语言,他们大家结成了,实际上一个比较松散的联盟。

  1932年,年轻的绿川英子只身来到东京,她参加了日本世界语协会的工作,表现出杰出的语言才能。1935年,发表了她的一篇表现自己革命态度的世界语作品:《一个年轻的世界语工作者的自白》。

  (采访人民中国杂志社副社长 王众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日本有一个相对思想活跃的时期,也就是在大政时代,我们一般通常叫做大政民主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当时的进步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无政府主义思想,都大量地传入日本,而且这些思潮还在这个时期传到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中国青年来到日本寻求救国之路。绿川英子在从事世界语活动中,结识了中国世界语爱好者刘仁、刘维两兄弟,他们来自遭受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东北。反对侵略战争和要求进步的共同愿望,使绿川英子和刘仁携手走到一起。1936年,他们结婚组成了家庭。战争的威胁越来越近,1937年1月,刘仁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绿川也在做着前往中国的准备。但她的计划不仅受到日本政府的阻挠,而且也遭到来自家庭的强烈反对。在当年日本社会的氛围中,一个日本女青年爱上中国人,并准备追随他到中国,的确会有许多日本人难以理解。

  (采访高凯,刘仁当年在重庆同事,81岁)

  他们两个感情挺好,因为她也跟我讲,她当时跟刘仁结婚,她家里所有的亲戚和父母都反对,可是她强行,所以她大概对刘仁很爱,那么她就要求来中国。

  (采访刘晓梅,刘仁侄女)

  那是父亲(刘维)说,他送伯母绿川到中国来的那一天的事情,说那一天早晨绿川只提了一个小小的包袱,到了父亲的住所说,我们走吧,爸爸陪着她上了车,在路过绿川家别墅的时候,绿川下了车,一会儿又出来了,又拎了一个小包袱,是一台打字机,这是她到中国准备参加抗日战争的一个武器。

  绿川英子为了和平的事业和人生的幸福,毅然出走,1937年4月秘密登上驶往中国上海的轮船,和丈夫刘仁会合,一起参加抗战。离开日本的时候,父亲坐在屋子里没有动,有病的妈妈只能把她送到门口,只有姐姐和叔母把她送到码头。他们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别。那时来中国的轮船不少,但运载的都是到中国参加战争的日本军人;而此时竟有一个弱小的日本女子,却与他们抱着完全不同的目的,参加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绿川英子到了上海,迅速站到中国人民抗战的行列中。她以“刘蒙晖”的署名,向日本《改造》杂志发去《花儿怎样开》的翻译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所犯下的罪恶。并积极参加了营救抗日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的游行。

  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日本与德国遥相呼应,加快了并吞中国,强占东半球的步伐。中苏美英法等国家开始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战线。在中国的日本友人,也积极加入反战行列,如日本作家绿川英子、鹿地亘等都是日本反战同盟中国分部成员。

  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的《救亡日报》,是公开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报刊。绿川英子使用妙子、美代子等笔名发表文章,抗议日本侵华,她的行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96岁的林林老先生是当年《救亡日报》的编辑,至今还记得,他收到绿川英子文章时的情景。

  (采访林林,当年《救亡日报》编辑 96岁)

  从绿川英子来讲,她是一个女的,离开家,到外国来,有可以佩服之处,所以我收到这个稿子很高兴,就是日本有反战分子的稿子,在我报纸发表,这个不容易的。

  1937年10月27日,日军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占领上海,同一天,绿川英子夫妇与郭沫若、何香凝、邹韬奋以及日本反战人士鹿地亘夫妇一起,搭乘轮船撤离上海前往香港。很快,绿川英子和刘仁辗转来到广州,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由于绿川英子不隐瞒自己的日侨身份,一度引起猜疑。

  (采访聂长林,刘仁当年在重庆同事,84岁)

  当时日本飞机轰炸广州,有的时候派侦察机去侦查,因为天热,这时候是五六月,广州已经很热了,绿川就拿着手绢擦汗,因为她来的时候,她没隐瞒她是日本人这个事,当时国民党特务机关对日本什么的很敏感,暗中就盯上梢了,那么,她走到哪儿,实际暗中已经盯梢,可能不是开始,已经盯上她了,正好日本侦察机来的时候,她拿手绢擦汗,完了,这下子就抓住了,说就是给日本飞机打信号,日本的间谍,驱逐出境,而且立即出境。

  在友人的帮助下,绿川英子避免了驱逐和流放之苦,她一如既往地渴望着战斗生活。1938年1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了署名V?M的文章,文中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高度敬意。V?M为世界语维尔达?玛约的缩写,含义是“绿色的五月”。

  1938年初夏,绿川英子和刘仁到达抗战中心武汉,刘仁在郭沫若领导下工作,她则埋头为杂志写稿,投身抗日运动的前列。1938年6月,新华日报发表了她的文章《爱与憎》,首次使用了绿川英子的名字,接下来,署名绿川英子的文章越来越多。她在《日本朋友慰劳信》中,这样写道:“我老想到前方去,同你们在一块儿拼命的斗争一下好打倒侵略者。但我又怕你们杀了我,至少要恨我、骂我,因为我是从敌国来的一个女性。使你们陷入这样的困苦里,是日本军阀。他们杀了你们很多兄弟,奸了你们很多姐妹,实在我们很对不起你们”。绿川英子竭尽全力地发出来自心底的“停止战争”的呐喊。

  在郭沫若的推荐下,她被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对日宣传科聘为中央广播电台对日广播员,她以绿川英子的名字参加了对日本的日语广播,她站在中国抗战的麦克风前,用流畅的语言,来揭发日军侵略罪恶和战争暴行,为争取普通士兵反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汉失守以后,绿川英子来到重庆,在抗敌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刘仁一起担任了对敌宣传与敌情研究组的成员。对绿川英子的行为,日本军部恨之入骨,日本国内的舆论界诋毁她是“娇声卖国贼”。她的父亲甚至还收到了军国主义分子的恐吓信。在中国,绿川英子却受到抗日军民赞誉,周恩来同志鼓励她说:你是日本人民的忠实的好女儿,真正的爱国者。郭沫若赠诗歌称赞绿川英子:茫茫四野弥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热爱和平的人,必定得到人民的热爱。人们不断追寻她的足迹所至,缅怀她的笑貌音容。几十年过去了,刘仁的弟妹,谈起她的日本妯娌,仍然满怀亲情。

  (采访王淑敏 刘仁弟媳 83岁)

  我认为这人挺好,挺儒气,说话声还不大,她生两个孩子,都是喂的,但是人家那孩子喂的好,她还挺干净,把自己那屋子擦得可干净了,一早上起来孩子要不闹,她就各屋都擦,擦锃亮的,我挺佩服,我说日本人也挺好。

  (采访聂长林,刘仁当年在重庆同事,84岁)

  绿川这个人很有意思,性格很内向。

  (采访高凯,刘仁当年在重庆同事,81岁)

  就像一个很沉默寡言的一个人,顶多就是按日本的礼节,早晨见面“你好”。

  (采访吕元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80岁)

  我在研究绿川英子,我最欣赏的是她的文学创作和她的为人。

  绿川英子的作品,是日本现代反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裁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题材也非常广泛,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有对中国人民不屈精神的讴歌,更有对侵略者的谴责。在表现形式上,感情细腻,刚柔相济。通过她的大量作品,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位敏锐识别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界限的日本女性,看到普通日本人对中日之间真正和平关系的理解与努力。

  (采访吕元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80岁)

  花这个作品,我认为是她的作品当中的精品的理由就是,她没有直接写抗战,她写的什么内容呢,她写的她看到的田地种的百合花非常好看,她想着去要几枝,她就跟农夫说了,你这个花真好看,她没说下边给我几枝,那个农夫说,这不是花,这是我卖钱的,市场上能卖多少多少钱,这使绿川英子很为难,因为她想这花我还得花一笔钱来买那么几朵花,她就没有买花,她回去一想,原来中国的农夫真不简单,他为了生活,他不欣赏花,他顽强地在土地上耕种。

  绿川英子是一个有强烈亲情的人。1939年,她在病床上写下长诗《丢失了的两个苹果》。作品从她对日本广播时,每每想念妈妈开始,她相信她的妈妈每天都会在收音机里收听她的播音。绿川英子通过个人容颜的变化和遭遇,指出造成民族不幸的根源,是来自于法西斯走狗们的穷兵黩武。

  (采访吕元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80岁)

  在她的作品当中,讲母亲不是一篇两篇,很多作品都涉及她的妈妈,特别突出的是两个红苹果,因为那个她是在妈妈面前的小孩,有两个红苹果,参加中国抗战以后,那当然是一个日本妇女参加中国抗战,颠沛流离,三年当中两个红苹果就没有了。

  对于刚强的绿川英子来说,来到中国多年,她始终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她既是一个走笔风云的战斗者又是一个情感细密的柔情女子。她把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采访聂长林,刘仁当年在重庆同事,84岁)

  就在1945年8月,我又离开了,到敌区去,日本人已经投降了,走之前绿川她没有主动跟我讲过什么,这回主动跟我讲,告诉我她的本名,叫长古川照子,她的弟弟叫长谷川宏。那意思就是,如果接触日本俘虏了,希望能够查一查有这个名字没有,如果有那是我弟弟,把我的情况告诉他。

  生活中性格言语不多的绿川英子,其实有着丰富的情感,她把这种情感,真实、细腻地流露在自己的作品中。在《反攻》杂志上连载自传体报告文学《在战斗的中国》,原来计划写三部,结果只完成了第一部,但也让读者了解了她。这里有她依依惜别的故乡之情,也有颠沛流离的征途之苦,是对一位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正义的日本女性的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中国人民深深情感的倾诉。

  (采访吕元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80岁)

  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作品的境界非常的高尚,非常富有正义的这种精神,民族精神,反法西斯主义的精神。

  1945年8月15日和平降临大地,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宣布投降,中国人民获得了抗战的胜利,自从来到中国八年来,绿川英子在战斗纷飞中,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现在又和他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她说:“我日夜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离开祖国已经八年了,怀念之殷莫过于今日”。

  当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绿川英子和丈夫刘仁又投入了新的工作。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们和一批进步人士一起,被派往东北解放区。从重庆到上海,继而风尘仆仆到达沈阳,化装通过多道封锁线,他们最后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后方留守处社会研究所任职并担任教材编审专家。

  1947年,正当绿川英子满怀政治热忱和革命激情,献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时候,在一次人工流产的手术中,由于意外事故,夺去了她年仅35岁的生命,寒夜中的一颗星星陨落了, 110天以后,丈夫刘仁因病和悲哀过度,也追随绿川英子而去。

  在中国,绿川英子留下了她的事业和理想,她的精神发芽生根。这里是她人生的第二故乡。在日本,绿川英子的名字传播久远,-今天,仍然有不少日本人像她那样为了和平、为了爱情而来到中国,致力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

  (采访 山田花尾里 日本外教)

  绿川英子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在从事和平工作的人,所以做得非常不容易,我现在和平的时代,让我在中国做工作是非常高兴的事。

  绿川英子的一生,由一个平凡的女性,经历三次决定性的转折,第一次,中国全面抗战,一个日本人,站到中国的立场,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投身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之中;第二次,在中国,以绿川英子的名字写了大量富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文学作品;第三次,日本投降后,大批日本人回国了,她却仍然留下来和丈夫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最后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我憎恨正在屠杀中国人民的日本军阀,我对日本的兄弟们大声疾呼,请不要白流你们的鲜血,你们的敌人不是隔海的这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