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的大学生活

武汉大学档案馆 徐正榜 余学煜


  1982年初冬,刚从牛棚里走马上任的68岁高龄的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在日里万机中利用外出调研机会,笫一次回到渴别了46年之久的学习和战斗的母校--武汉大学。在刘道玉校长的亲自陪同下,他找到当年用世界语创作第一篇小说《岁暮》的老斋舍,为"12.9"运动游行制作标语、横幅的理学院,与谢文耀、林守正等进步同学相互倾吐心声的东湖栈桥和珞珈小径。近半个世纪前的珞珈山上武汉大学的学习和战斗生活,在叶君健的脑海里仍是那么清晰、热烈。
  转学武大
  1933年9月,叶君健由美国教会创办的华中大学转入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允许转校入学,是武汉大学的一贯传统,转学手续也挺简便。7月15日,叶君健凭华中大学的转学证书就填报了《国立武汉大学转学报名表》,经过三场考试和体检,再由相识的武大经济系二年级学生贺炽凡、彭俊毅两同学担保,再加上找一名经济担保人签字,转学手续就完成了。叶君健为何要由教会大学转入国立武大?找遍叶君健的所有回忆文章,均未提及此事。对此能作解释的也许是当时的国立武大声誉日隆、师资雄厚、学风严谨、学费便宜等因素。从叶君健的转学报名表是第43号可以看出,当年报名转学武大的人数相当多。李四光、王世杰等领导兴建的武大珞珈山新校舍正在荒山上崛起;陈源、方重、袁昌英、周鲠生、梅汝敖、刘永济、吴其昌、李剑农、范寿康、杨端六、缪培基、王星拱、汤佩松、曾昭安、张镜澄等大批名师鸿儒荟萃珞珈山;国立武大的四大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发行;蔡元培、李四光、胡适、威廉马丁、米勒等国内外名人来校讲演;学费方面,武大每生每学年10元,比教会大学减少一半,住宿不收费,伙食每月7元,吃得相当不错。这些对于家境贫寒、勤奋好学的叶君健等,转学来武大,自是如鱼得水,顺理成章之事。
  名师教诲
  1933年9月,叶君健插入外文系二年级时,恰逢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王星拱执掌校政,著名文学家、外交家陈源担任文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外国文学家方重担任外文系主任。叶君健在武汉大学的三年岁月里,外文系共开设了24门必修课,18门选修课。其中,二年时(1933学年度)必修课7门、选修课6门,三年级时(1934学年度)必修课9门、选修课4门,四年级时(1935学年度)必修课8门、选修课8门。在42门必修、选修课程中,英文及作文、英国文学史、英诗、散文等4门必修课由系主任方重教授讲授,欧洲小说、翻译等2门必修课由文学院长陈源教授讲授;戏剧入门、欧洲戏剧沿革、高级法文等3门必修课由著名文学家、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袁昌英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必修)、中国小说史(选修)由著名文学家、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教授讲授。此外,周鲠生、刘永济、陈登恪、朱东润、徐天闵、高翰、陈嘉、罗伦、时昭瀛、陈祖源、李儒勉、胡光廷、范寿康、程乃颐、格拉塞、欧尔文、捷希等教授为他们讲授国际公法、国际政治、西洋哲学史、中国外交史、欧洲通史、教育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英国小说、德文、拉丁文、词、戏曲、诗名著选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叶君健后来能用10种语言写作,毕生创作和翻译量达500多万字,成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而享誉中外文坛,与他在大学时代打下的广泛学识结构基础不无关系。在武大担任外文系主任长达13之久的方重教授,在时隔半个世纪的80年代,回忆他在武大执教培养的万个学子中,最杰出当数叶君健、刘佛年两人。老系主任方重教授对叶君健的评价是:"他在武大求学时,勤奋好学,深得学校延聘的一位英国诗人的赞赏,使他在英文写作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赞赏和帮助叶君健的英国诗人,名叫朱利安·贝尔(Gulian Bell),出身于英国文坛名家,父亲母亲是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集团"中核心人物之一克莱夫与范奈莎。贝尔是他们的长子,1933年9月由中英董事会推荐来武汉大学外文系任教授。贝尔一来武大,就担负起外文系三、四年的主要必修课英文及作文、莎士比亚、文学批评3门重量级的必修课和近代文学及其背景、近代文学选读两门选修课。年轻的贝尔教授讲课既认真严肃又新颖出奇,不到一年亲手编写印刷的教材达5、6种之多。作为诗人,他笔耕不缀。有一次,系主任方重教授到他的课堂上听课,却见他正在让学生进行写作,而他自己则在教室后排空位上沉思作诗。他还负责武大的英语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以诗人的激情积极参与师生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深得全校师生的敬重。贝尔当年住在半山庐单身教职员宿舍,喜好文学创作的学生常在他的宿舍海阔天空地胡吹到天亮,他也常去学生宿舍,有时干脆与学生同榻而眠。叶君健的英语和文学基础很好,学校安排的课程对他而言相当轻松,因此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贝尔教授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得到贝尔教授的赞赏和器重。两人虽说是师生关系,实际上已成为兄弟关系了。1936年夏天,贝尔即将离任归国,叶君健毕业找不到工作。两人结伴而行,带着一杆猎枪,沿着红军第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的长征路线,由鸡公山步行到四川、甘肃等地,沿途拍摄了不少的中国西部农村贫穷和壮丽山川的照片。大约在1936年底,贝尔教授离开武大回国后,投身英国反法西斯阵营。1937年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场上,因护送伤义员被炮火击中,英勇牺牲。贝尔与叶君健结下的深厚的师生友谊,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天折。6年后的1943年,叶君健被选派到英国做"战时宣传鼓动负员"。此时,恩师贝尔虽然已不在世,仍然得到贝尔家族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英国,叶君健以贝尔恩师为榜样,几乎每天奔走于城镇、农村、兵营,用娴熟的英语向英国各阶层人士讲述中国人在万分艰苦的情况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业绩。他的演讲,不仅鼓舞了英国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勇气,并且得到他们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于是,他们纷纷为"英国援华委员会"捐款,支援中国抗战。
  立志创作
  1983年叶君健回忆说:"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些短文章,在校刊或小报上发表。但真正写文学作品,在我说来,也就是写小说,那却是在武汉大学外文系二年级时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我十九岁的时候。"叶君健的"处女作"《岁暮》是用世界语写作的,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从1933年开始,只要有空余时间,就不声不响地用世界语写小说,到1936年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写了相当数量的作品。毕业前夕,他从中挑选了十七八篇,结成一个集子,名为《被遗忘的人们》。叶君健走上创作道路不是偶然的。1996年,82岁的叶君健在回忆创作道路时说:"为什么要搞创作呢?我读外国文学系是个因素--对文学有兴趣。但主要是心中积压了许多时当时社会、一般下层民众和苦闷的知识分子以及我们国家命运的感触。我有一种冲动,想把我心中的积郁的情绪写出来。我决心通过小说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开始的。"叶君健出生在贫穷的大别山区红安县,父亲叶秋桐以做小生意为生。14岁之前,他亲眼目睹和饱尝山区农民的一切艰难困苦,14岁随二哥到上海,又目睹帝国主义压榨下的市民生活。高中时期的叶君健,在上海"看到了一点舶来的物质文明后,很想学点当时我认为有用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打算以后作点'科学救国'的工作。但新的情况使我改变了主意。"促使叶君健改变主意的正是日本入侵中国!叶君健在武大的三年,正值国难日趋严重之时。珞珈湖山虽美,亡国的阴云阵阵紧逼。当时叶君健所在的外文系二年级,只有6个学生,加上叶君健才7人。三年时,有一位湖北籍同学因家贫而休学,好在从平津转来一位山东籍同学,到毕业时仍有7条汉子。(附毕业照片)当时的武大,虽名师荟萃,群贤毕至,但忧国忧民,不乏其人。被迫戴上"不抵抗将军"的张学良,在武大被学生列入"不受欢迎的人",差点挨了揍。叶君健到武大的第一次全校大会是开学典礼,那天正是9月19日,王星拱校长在大会上说,"今日是1933年度本校举行开学典礼的日期。同时,我们又深切记得昨日是'九一八',是日本占据东三省的国难纪念日。我们的情绪,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悲愤。所以今天的典礼,是有庆祝开学和纪念国难两层意义。"三年的大学生活里,像这样"欢喜"与"悲愤"交织的演讲会,在武大几乎每周都有一两次,除开学和毕业典礼以外,还有每周一上午举行的"总理纪念周"全校大会,叶君健每场必到,悉心聆听。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深入揭示法西斯发动战争的必然性和国人御侮方策;著名史学家吴其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深刻揭露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与日本侵略本性难改的渊源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端六、刘秉麟等,从经济领域剖析日本入侵中国的根源以及国人的对策;王星拱、查谦、高翰、邵逸周、邬保良等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从科学和哲学角度,深刻阐述科学落伍、思想守旧必然受人欺凌的惨痛教训以及我国战时对待科学教育的态度。叶君健跨入三年级不久,即1934年11月17日和20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应邀在大礼堂和理学院为全校师生做了两次演讲,在《东亚恐慌中中国煤铁供给问题》演讲中,李四光以沉重的心情、详实的数据分析我国在日本人侵略之下,中国煤、铁自身供给的困境,呼吁国人"早日醒悟,急起图之!" 促使叶君健更加坚定走创作之路的是他的系主任方重教授。1934年12月17日,方重教授应邀在"总理纪念周"上作了一次题为《文学的效用》的演讲。那天阴云密布,寒气袭人。瘦弱的方重教授用愤懑和调侃语调开头就说:"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文学的效用。从前把耶稣解去就刑的罗马总督Pilate笑着说:'真理是什么东西?'现在恐怕也有人要说:'文学是什么东西?文学有什么用?文学不能救国。'在现今的中国,上自政府,下致一般人民,都是这样想的。当此生产、教育潮流澎湃的时候,社会上一般人看学文学的人,好比看和尚尼姑一样,觉得他们不会生产,对于国家没有利益。"当今"大学生进学校的时候,大都不愿许身文学,觉得学这门科目,四年后出大学的门,仍就没有'远大的前程',升官发财自然没有他的份,除却出去做教书匠,没有再好的一条路可走。"文学果真不能生产、不能救亡吗?文学的路果真的只有黑暗,没有光明吗?方重教授接着说:"文学是人生的反影,有人生就有文学。"当然"文学不像饭那样可以饱肚子,衣服那样可以暖身体。"但是,"文学可以传承文化知识、震撼心灵、启迪人生。""人类生存一天,文学就生存一天。人类如果要消灭文学,即等于采取一种自杀的政策,人类要轻视文学,即等于轻视自己。没有文学,就好比全人类都是瞎子、聋子、哑子,并且没有性灵,同野兽一样。"方重教授特别强调:"所以在人类中,一个民族也应有代表那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学。试问现在中国民族有没有这样一种文学?没有这个文学,我们全民族的意志、心灵将从何寄托?没有民族文学,我们民族要生存的意义何在?"如果说叶君健早期走上创作道路的动机是"兴趣"和"冲动",方重教授及武大名师的演讲,则使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更加理性和执着。


 附:照片5张
  1. 1936年6月,叶君健与同班同学毕业合影
  2. 1936年6月,叶君健身着学士服毕业照
  3. 1936年6月,叶君健担任民二五级毕业纪念册编委照片
  4. 1982年11月1日,叶君健回母校时在图书馆前与刘道玉校长合影
  5. 1982年11月1日,叶君健回母校时参观文学院

2006年元月3日上午 初稿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