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星的光芒

陈   莹


  世界语(Esperanto)是在1887年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Esperanto”就是“希望者”之意,并用绿色的星寓意了它一种希望,赋予了一种理想的宗旨,即:为了促进国际间理解、和平、友谊,以一种“国际普通话”来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
  在二十世纪初,世界语由俄罗斯商人、日本和西欧的中国留学生传入中国。并于1908年在上海创立了中国最早的世界语学会。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如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胡愈之、巴金等都相继学习了世界语。而孙中山、陈独秀、钱玄同等也积极倡导。于是,很快世界语便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以至到改革开放,世界语在中国始终蓬勃发展。这除了世界语一直是同中国的进步文化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在一起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批毕生献身于世界语的为世界语不懈努力、默默耕耘的革命知识分子。陈世德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1928年,有英语基础又接受了革命思想的陈世德就自学起世界语。期间,他加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组织,在当时陈国栋任组长的上海国际电台地下小组工作,并在1931年与胡愈之等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语者联盟,“语联”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革命文化组织。
  1932年,由于叛徒出卖,陈世德先后两次被捕,但幸运的是,两次都由他的世界语学生予以营救脱险。营救他的学生中就有许晓轩(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生活原型)。对学生们来说,陈世德老师不光教会了他们英语、世界语,更帮助他们了解和接受了进步的革命思想,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途。
  解放以后,陈世德先生到北京参加创办世界语版的《人民中国报道》杂志。但从1956年开始,却因为“反右运动”受到冲击。在长达近30年的苦难中,是对共产党的信仰和对世界语的希望在支持着他。他从不抱怨,不消沉,处处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期间,他还参加了国家在1963年12月10日开始的中国人民大学世界语教师班的教学和1964年6月28日开始的为培养世界语专门干部在北京广播学院举办的世界语专业班的教学。
  1970年,陈世德偕夫人离开了北京,回到了老家苏州。但他在苏州还是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业余的世界语教学。
  “四人帮”粉碎后,他又以宗教般的热忱,使苏州成为了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最早恢复世界语活动的城市。并在他的努力下,1984年元旦,在苏州市委的支持下成立了苏州世界语协会。
  1985年1月,陈世德获得平反,落实政策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北京。虽然已是80岁的老人,但他还是不知疲倦地参加在各地举行的全国世界语大会等各类活动。除此之外,每天的必修课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各种来信,并用汉语、英语、世界语一字一句地写回信,热情洋溢地接待各地来的各种年龄的来访者,最多的是年轻的世界语学者。
  今年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举行,今年11月也是陈世德先生诞辰100周年,同时又在北京的朝阳公园举行了“世界语林”纪念碑的揭幕仪式,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世界语学者齐聚朝阳公园共同见证了这一世界语发展史上的有着纪念意义的时刻。


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4085/node4086/node4089/userobject1ai1129580.html   (2005年11月14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