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学习  

词汇和语法篇

 

语言表达和歧义

  王崇芳

  在人类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歧义(ambigueco)。所谓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能传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信息的现象。换言之,歧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表达过程中的多义性。按照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歧义是一个表层结构(supraĵa strukturo)同时表现不止一个深层结构(profunda strukturo)。深层结构是一种听不到、看不见的抽象结构,即潜藏于语句中的语义结构,它对语句的意义作出解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当一个表层结构与不止一个深层结构相对应时,就产生了歧义。例如:

 

1.  olea likvaĵo

2.  maljunaj viroj kaj virinoj

3.  Observu bone, kiu venas.

 

1可以有两种解释:“含油的液体”(likvaĵo enhavanta oleon)和“油性液体”(oleeca likvaĵo)。例2可以理解为“老年男人和妇女”(maljunaj仅作为viroj的修饰语),也可以理解为“老年男人和老年女人”(maljunaj既修饰viroj,也修饰virinoj)。例3也可以有两种理解:1)请仔细观察是谁来了(kiu venasobservu的宾语从句);2)到来的人,请仔细观察(= observu bone tiu, kiu venas)(请比较《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lena Ilustrita Vortaro de Esperantooceano”词条中柴门霍夫的一个例句:nagxu, kiu povas nagxi!(会游泳的人,去游泳吧!另外,在柴门霍夫的《世界语谚语集》Proverbaro Esperanta中也有这样一条谚语:Konsilu kiu povas. 能出主意的人,请出出主意吧!)

 

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语言的简约性之间的矛盾:事物和人的思想都是无限复杂的,而语言不可能用无限多的词或无限多的句式来表示无限多的事物和思想,否则语言就无法学习了。因此,人类只能用有限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来反映无限复杂的世界。这就意味着要使每一个语音、每一个词、每条语法规则都能表示较多的意思,即具有多义性。多义,如前所述,实际上就是歧义。具体地说,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就是词的同音异义现象、词的多义性和语法结构的简化或不甚严密。

 

歧义有两种:合理的歧义和不合理的歧义。有些歧义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不可能用别的语言形式代替。这类有歧义的话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没有歧义了。这种歧义称为合理的歧义。另一种歧义是由于语法上的原因(如词序不当)或逻辑上的错误造成的。这类语句不仅在孤立的情况下有歧义,即使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还有歧义。只有在改用其他语言形式来表达时,歧义才会消除。这种歧义可以称为不合理的歧义。我们先谈合理的歧义和这种歧义与语言环境的关系。例如:

 

4Petro rakontis al ŝi sian historion.

 

如果没有上下文,例句4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彼得给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2)彼得给她讲了自己编的故事。只要把这句话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historio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比如,彼得的女友要他讲讲自己的过去,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的意思就只能是前者。如果有一个小女孩知道他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定要他讲给她听,在这个语境中,这句话的意思就只能是后者了。再举一个例子:

 

5Marta estas bela dancistino.

 

由于“bela”一词的多义性,例句5至少可以三种理解:1)玛尔塔是一位漂亮的女舞蹈演员;2)玛尔塔是一位舞姿优美的女舞蹈演员;3)玛尔塔是一位出色的女舞蹈演员。(bela在这里作“非常称职的”、“出色的”讲。请比较柴门霍夫的一个句子:Tio estas bela edzino por mia filo. 那是我儿子的贤惠的妻子。)例句5和例句4一样,如果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就可以消除。

 

不仅词语在句子中可以产生合理的歧义,有时句子结构本身也会产生歧义,必须有说话的现实环境或上下文作为语境,才能确定它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6Mi trovis la vortaron sur la librobreto.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1)我在书架上找到了那本词典(把介词词组sur la librobreto当作地点状语来理解);2)我找到了书架上的那本书(把介词词组sur la librobreto当作宾语的后置修饰语,表示那本书原本是放在书架上的,但说话时找到它的地点不一定是在书架上)。当然,这个有歧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就会消失。比如,当一个人问你:“Kie vi trovis la vortaron?(你是在哪儿找到这本词典的?),如果你用上面的例6来回答,你要表达的意思显然是前者;如果有人问你:“Kiun vortaron vi trovis?”(你找到了哪一本书?),你的答话的意思就只能是后者了。

 

存在于世界语中的大量形象惯用语,都有字面义的和约定俗成的比喻义,因此它们实际上都是有歧义的词组或短句。例如:

 

7osto en la gorgxo 字面义:卡在喉咙里的骨头;比喻义:难以解决的困难

8Rompi al si la kapon 字面义:打破自己的头;比喻义: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9La kuboj jam estas ĵetitaj. 字面义:骰子已经掷下;比喻义:事已决定,不可改变。

 

从上面三个例句来看,要正确理解惯用语的真正含义,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外,还需要具备有关惯用语的知识,懂得惯用语的比喻义。这就需要事先进行学习。

 

有些句子的多种含义还可以通过强调的单词重音来表示。例如:

 

10Jen estase ĉio, kion mi scias.

11Jen estase ĉio, kion mi scias.

12Jen estase ĉio, kion mi scias.

13Jen estase ĉio, kion mi scias.

 

虽然以上四句话的共同的意思都是“这就是我知道的一切”,但由于 说话人强调的词不同,句子的实际含义就有了细微差别。例10强调“ĉio”,言外之意是:我就知道这些,其他的我不知道。例11强调“scias”,意思是:这是我知道的一切,而不是我做的一切,等等。例12强调“mi”,意思是:这是我知道的一切,而不是别人知道的一切。例13强调jen,言外之意是: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这些,没有别的。

 

上面所举的都是合理歧义的例子。这些带有歧义的句子只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就会消除。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只要我们把这些句子和它们所依赖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正确理解它们的语义。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我们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不合理的歧义是由于语法上的毛病或逻辑上的错误造成的。这类歧义不但给人们的思想交流带来困难,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是语言交际中的障碍。不合理的歧义和合理的歧义不同,不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自行消失,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一定的语法或词汇手段消除语句中产生不合理歧义的因素,使语句能清晰、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请看例句:

 

14Severa estis la admono al la lernantoj de la instruisto.

 

从句子结构和词序来看,例14中的介词词组“de la instruisto”应看作是“la lernantoj”的定语,因此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对那位教师的学生的训斥是严厉的”;但按常理判断,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的意思很可能是“那位教师对学生的训斥是严厉的”。这就产生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说出的句子的实际意思之间的矛盾。即使上下文能够帮助我们猜测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不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产生歧义的原因是词序安排不当。只要把介词词组“al la lernantoj”和“de la instruisto”的次序颠倒一下,句子的歧义就可以消除了(Severa estis la admono de la instruisto al la lernantoj.)。

 

15Ŝi tenis pecon da pano kaj marmeladon en unu mano kaj telefonan dilon en la alia. Ŝi drigis manĝi ĝin dum la interparolo.

 

这两句话译成汉语是:她一手拿着一块面包和果酱,一手拿着电话听筒。她一面交谈一面吃着它。这里的“它”,指的是面包还是果酱,无法确定。产生歧义的原因是代词指代不清。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句子的结构,歧义就会消除:Ŝi tenis pecon da pano kun marmelado en unu mano kaj telefonan dilon en la alia. Ŝi drigis manĝi ĝin dum la interparolo. 她一手拿着一块涂了果酱的面包,一手拿着电话听筒。她一面交谈一面吃着(涂了果酱的面包)。或:Ŝi tenis en unu mano la telefonan dilon kaj en la alia pecon da pano kaj marmeladon, kiujn ŝi drigis manĝi dum la interparolo. 她一手拿着电话听筒,一手拿着一块面包和果酱,一面吃着(面包和果酱)一面交谈。

 

16La princo oscedis kaj, ĉirkrigardante per enuaj okuloj, diris al si mem:

 

本句中的“ĉirkrigardi”是一个有歧义的动词。《世界语汉语词典》把它译作“环顾”、“从各方面察看”。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环顾”的意思是“向四周看”,这显然与“从各方面察看”相矛盾。《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IV)给“ĉirkrigardi”所下的定义是“rigardi de ĉiu flanko”,即“从各方面察看”,并在这个定义的下面举了“ĉirkrigardi ĉevalon”(相当于汉语的“相马”)。在柴门霍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Fabeloj de Andersen)第一卷第27页上有这样一个句子:“ili ĉirkrigardis Elinjon-fingreton de ĉiuj flankoj”,这也证明PIV的编者给ĉirkrigardi所下的定义是符合柴门霍夫的用法的。为了避免歧义,例16可以改为:La princo oscedis kaj, rigardante ĉirken, diris al si mem: …(王子打了个哈欠,一面环视四周,一面自言自语:……)

 

17Vere kompatinda estis la ursino, de kiu estis rabitaj la infanoj.

 

这句话中的“de kiu (= la ursino) estis rabitaj la infanoj”可以有两种理解:1la infanoj被母熊夺走(de表示施动关系);2la infanoj被从母熊身边夺走(de表示“从”)。从句子的整体意思来看,既然母熊值得同情,它该是失去幼崽者而不是抢夺幼崽的施事者。为了准确地表达这一意思,可以用aldisde代替deVere kompatinda estis la ursino, al (: disde) kiu estis rabitaj la infanoj.

 

通过对上面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产生不合理歧义的原因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词汇成分的多义性)外,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为因素(如词序安排不当,对所选用的词语的多义性认识不够,遣词造句时考虑不周等)。虽然我们有时也能通过上下文或一定的语言环境猜测到带有不合理歧义的句子的真实含义,但从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来看,这种歧义是应该被当作有害的语病加以消除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