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友谊桥梁 做和平使者
常州市东方小学世界语工作简介


自八十年代初常州世界语协会的张常生会长将世界语引入东方小学,从此,学校的老师与同学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多年的悠悠岁月未能阻挡我们对世界语的执着,人员的更替变化未能改变我们对世界语的热情,今天我们和各位领导因世界语而欢聚于此,所以有必要将我校的世界语工作,向在座的各位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二十多年的世界语工作可以用四个“变”字来演绎发展历程。
一、价值再现——“变”纯语言学习为架友谊桥梁
世界语作为一种有着百年历史的世界通用语言,逐步被认识与接受,东方小学在老师和学生中推广世界语,将其价值定位在“架构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上,多年来,我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国内外世界语友人的来访,无论是学校间的交流还是世界语者之间的交流,具有不同职业的世界各地的世界语者,为我们带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资讯,我们利用这些可贵的资源,组织师生的各种活动,将极大地丰富教育的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与日本高槻市五百住小学1987年起开始的友好交往,通过书信互致问候,通报学校重大活动,交流办学思想、教育工作。两所学校的学生老师还坚持互通邮件,交流作品,我们也多次接待对方学校多位校长的来访,友谊从未间断。已故的日本世界语协会会长竹内义一先生,多年前亲手栽下了世界语园的友谊树,苍翠挺拔的友谊树见证了东方小学与日本五百住小学友好交往的历史,更见证了友谊的促进者竹内先生的所付出的心血。
二、课程建设——“变”随机教学为日常课程
最初在校内推广世界语,我们更多的体现出随机性、散点性。近年来,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了世界语校本课程。学校成立领导小组,采用教师编写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编写教材,并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从加强校本培训、建立世界语专题网页、采用多元化评价、装备世界语活动室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并依托“选修制”“走班制”等机制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于2004年被全国世界语学会命名为世界语教学试点学校,也成为所有到常州访问的世界各国的世界语者之家。
三、教师发展——“变”个人发展为群体成长
老师学习世界语,是受世界语“和平、友谊、爱”的精神所感染,是对推广世界语的那些先驱的敬仰,也是一种兴趣爱好,一份个性追求,因而,在东方小学追逐世界语的老师的队伍逐步壮大。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学校主动为她们提供了成长发展的平台,成立世界语教研组,开展常规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张常生会长、金明霞老师作为客座培训老师,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来自法国的世界语者米歇尔和他的中国妻子史雪琴也被学校聘为培训师,每月来校为老师讲课,现在已经发展为每周为老师进行一次网上培训,韩国世界语协会的会长马荣泰也多次来校,出参与我们的一些活动以外,还为老师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讲学。
外出学习交流也成为老师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全国世界语大会、上海国际铁路系统世界语大会、国际语言节等活动常常能见到我们学校教师的身影,镇江宝塔路小学、南京夫子庙小学、清潭中学、常州工学院等学校也常有我们教学研讨的场景。
四、学生成长——“变”兴趣小组为学生社团
全国目前在小学生中推广世界语的学校不多,以何种方式推广、如何有效推广,都是我们亟待钻研的课题,除了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世界语课程,我们还考虑怎样让学生能参与世界语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从刚开始的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到世界语社团,其反映出来的除了名称上的改变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校社团建设的几大特性:社团活动的规范性(章程齐备、规划到位、专业授课)、社团成员的广泛性(吸引更多的学习世界语的孩子加入社团)、成员参与的自主性(自主招募、自主活动、自主评价)、社团评价的激励性(每学期开展星级社团、优秀社员的评比)。
世界语活动培养了师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大方、礼貌的人际交往习惯,也让“和平、友谊”的理念在我们心中播撒。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