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在科技、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侯志平


(一)科技、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及其解决前景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日臻完善,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整个人类好像居住在一个“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而这种交往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但是,世界上除各国纷繁复杂的方言外,还存在着近三千种语言,极大地阻碍了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与交流。

    以科学技术的交流为例。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历史上,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进步。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以至常常成为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在经历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之后,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出现,迎来了自动化的,即微计算机化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在各种领域里都出现新的飞跃,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科学论文在各种语言的刊物上发表,每一分钟有一种新书出版,每天问世的各种新专利也达千种之多。一个科学家要获得某一门科学的知识、资料、新的信息,必须阅读各种书刊,随时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这门科学在各国的新发展。要做到这些,光靠一种外语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多种外语才行。但是要掌握所有外语是不可能的,这对科学家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除少数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能够掌握几门外语外,大多数的人很难做到。其结果自然是阻碍了各国科学技术之间的交流,延缓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也妨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全世界的科学家能用同一种语言发表自己的科学论文和科研成果,阐释自己新的发明创造和专利,那将给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带来多大的方便!也许有人说,现成的英语就能作为这种理想的国际语,因为在当今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料都是用英语发表的,在许多国际科技讨论会议上,英语也被作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之一。必须承认英语在当今的国际科技交流中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发挥这种作用,但是,由于英语难学,加上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从长远来说,英语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共同语。而世界语正是为了解决国际交往中的语言困难而被创造出来的。与英语等民族语相比,正是在下述几个方面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世界语诞生112年来的实践证明:它结构合理,简明易学,可以节省学习者许多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它具有丰富的表达力,无论用于日常交往,还是文学创作和翻译,以及发表科学著作,都能得心应手,大量的世界语的科技著作和刊物的出版证明,它完全可以充当和发挥任何一种民族语的交际功能,在国际科技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它是中立的人造语,对使用它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构成歧视,解决了因使用语言所带来的民族感情问题。许多事实表明:世界语是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有效工具,是促进各国科学家进行友好交往、建立友谊的桥梁。

    以国际会议为例。由于语言不通,各种国际会议一般都需借助翻译,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据资料显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尽管幅员不大,它们使用的语言同源相近,易于互通,但它设在布鲁塞尔的总部,每年需雇用上千个笔译和口译人员,翻译的人数多于会议代表,用于翻译的支出一年耗资上亿美元。现在联合国使用6种工作语言,各种文件需要译成6种文本,大会辩论需要同声翻译,每年用于翻译的支出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每年举行一次的国际世界语大会,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数以千计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开会,从大会进行的议题讨论,到各种文化、科技、社会问题的专题报告会和讨论会,以及文艺演出和旅游观光全部用世界语,不需要一名翻译,也不需要任何翻译设施,连会议的文件也只用世界语。这为大会节省了多少人力和资金。世界语的这一作用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54年起就通过决议,承认世界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接近方面的成绩,承认这些成绩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的和理想,并同国际世界语协会建立了咨询关系。近两年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笔致函国际世界语大会,肯定世界语在国际交流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支持世界语的宣传与推广。

 

           (二)世界语在国际科技、文化领域的应用

   

早在世界语问世不久,一些著名科学家就向法国科学院提出了世界语可以为科学服务的报告,并建议在国际科技交流中采用世界语。1904年巴黎的哈希特出版社首先出版了第一本世界语的科学期刊。1905年数学专业词典和文选问世。1907年国际世界语者科学协会成立,出版机关刊《科学杂志》。该协会现在下设经济学、天文学、鸟类学、语言学、化学、计算机教学和地质学分部,每个分部都有自己的出版物。1908年国际世界语医学协会成立。1909年国际世界语者铁路员工联合会成立。在此期间各国出版了115种科技著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101912年间出版的三卷本用世界语编写的非欧氏几何学。本世纪20年代出版了用世界语编写的有关解剖学的著作《植物的生命》和科普著作《我终于懂得了无线电》(Fine mi konprenis la Radion)(E.艾斯博格著),它们已被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20种语言。这是世界语者把国际语引入科学领域的尝试。此后,19234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了公共商业语国际会议,专门讨论了商业贸易中的语言问题。会议认为:世界语对于国际交通是最适合、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方法;提请各商业学校中教授世界语;请求承认世界语作为电报中的明语的权利;讨论了世界语在旅游上的应用。同年,《国际医学杂志》创刊。1925年在召开的国际无线电学会上正式通过决议,把世界语作为国际间无线电话、交通、广播以及杂志提要、翻译和国际大会的辅助语。19258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17次世界语大会上举办了第一期暑期大学,通过这样的大学进行科技、文化讲学和交流,以后形成了传统,它对推动世界语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年10月,世界语被万国电政联合会正式承认为“明语”,同拉丁语一样被公约承认为国际语。这一决议从192611月正式生效。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各种有关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专科性的世界语词典相继出版,其中有《音乐术语词典》、《航海术语词典草案》、《数学词汇及文选》、《商业尺牍》、《化学词汇》、《旅游用语手册》、《摄影学词典》、《解剖学词典》、《鸟类学词典》、《集邮词典》、《药剂学词典》、《军事及红十字会词典》、《医学词典》、《考古学词典》、《汽车学词典》、《机械学词典》、《物理学词典》、《地名词典》、《商业词典》、《航空学词典》、《无线电词典》、《百科字典》等。

    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各国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重视科学技术的开发,世界语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应用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其标志之一是一批新的国际科技世界语组织相继成立。这些世界语团体有:全世界世界语者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于1948年,出版会刊《国际新闻记者》;国际世界语者教师协会,成立于1949年,出版会刊《国际教育杂志》;世界语国际象棋协会,成立于1958年,出版会刊《世界语象棋》;世界语鸟类学团体,成立于1962年,出版会刊《海鸥》;国际世界语者语言学联合会,成立于1963年;音乐世界语协会,成立于1963年,出版会刊《音乐》;国际汽车司机世界语俱乐部,成立于1964年;国际邮政电信职工世界语协会,成立于1966年,出版会刊《纽带》;集邮家世界语协会-世界语收藏者之友社,成立于1968年,出版会刊《绿色放大镜》;世界语旅游协会,成立于1970年;国际世界语者无线电爱好者协会,成立于1970年,出版会刊《国际世界语者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会报》;国际世界语者数学家协会,成立于1974年,出版会刊《数学家》;国际世界语者艺术家协会,成立于1978年;国际世界语者围棋协会,成立于1979年,出版会刊《以围棋推广世界语,以世界语推广围棋》;世界语作家协会,成立于1983年,并有自己的会刊;全世界哲学协会,成立于1983年,出版会刊《论丛》;国际经贸专业小组,成立于1985年,出版会刊《市场》;世界语法律协会,成立于1989年,出版会刊《国际法律论坛》;国际神灵和神学教学研究协会,成立于1989年,出版会刊《助手》;世界语残疾人协会,成立于1991年,出版会刊《世界语者残疾人通讯》;国际文化之家,成立于1993年,出版会刊《家》;全世界世界语者建筑工人协会,出版会刊《住宅》;无线电世界语之友会,成立于1995年;国际农业世界语协会(IAEA)成立,出版定期科学杂志《国际农业》;世界语者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6年,出版《世界语者通讯》。

    上述世界语专业组织有的召开年会,有的出版刊物,有的进行专业性的信息交流,有的合作编辑相关专业的词典,大大推动了世界语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果。例如,国际医学世界语协会于1977年、19791981年,分别在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先后举行了专门讨论世界语应用问题的国际医学会议。1988年该会的口腔小组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了有175人参加的学术讨论会。19899月,在瑞士卢家诺举行了第4届幼年精神病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大会。该会出版的会刊《国际医学杂志》经常刊登有关医学领域的新信息和新成果。

    又如,于本世纪初成立的国际铁路员工联合会现有1517名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每年召开一次铁路员工大会,促进了铁路员工和铁路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们出版的会刊《国际铁路员工》经常报道各国铁路员工世界语运动的消息和各国铁路建设的状况以及有关铁路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1989年,该会还完成了铁路专业术语词典的编辑出版工作,收词量达到10205个。

    最近50年来,用世界语与民族语对照的科学技术词典和专业术语词典也纷纷出版,这些词典有:两种语言的《综合工艺词汇》,三种语言的《化学词典》、《计算机词汇》、《昆虫形态图解》、《微生物遗传学词典》、《人体解剖学名词》,四种语言的《法学词典》和《中医术语词典》,六种语言的《邮政词典》、《大地测量学词汇》和《图书情报文献学词典》,八种语言的《鸟类词典》,十种语言的《词源学词典》,十一种语言的《国际贸易经济学词典》。这些词典所收集的词汇量大大超过了许多国家出版的同类科技词典。

    世界语和多种民族语对照的词典一般都是由各国比较知名的专家学者并精通世界语的人集体编纂而成的,所以词汇比较丰富,世界语的对应词也比较准确、规范,例如由布达佩斯出版的五种语言对照的《计算机词典》就是来自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有关专家集体合作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出版的《世界语插图大词典》收集了大量的科技词汇和专业术语。它对世界语科技词汇的规范起了很大的作用。

    教科书、科技著作和科普作品的编写和出版从60年代以来有了显著的增长。到80年代末期,还出版了30个学科的高等院校的教科书和教程,计有物理、化学、化学专业词汇、数学、生物学、昆虫学,医学、国际语言学,地质学、地理学、光技术、体育以及其他的分支学科等。

    80年代中期在芝加哥出版的世界语教科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是译自英语的有关文献,这本教科书是为非洲的教师和学生选编的。

    在专门的科学大会上使用世界语始于1979年。这一年在巴西的马里利亚召开了第1届国际科学词典大会,世界语是仅次于葡萄牙语的重要工作语言。自1980年开始,由非世界语的国际性科学团体召开的国际性会议把世界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情况越来越多。1980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9届国际控制论大会把世界语和英语、法语、德语一起作为大会工作语言。1981年在保加利亚斯维希托夫召开的国际生态会议的工作语言和出版语言之一是世界语。同样,在苏联塔林召开的国际风景保护大会用五种语言出版了风景保护小词典,其中包括世界语。1982年,匈牙利约翰·纽曼计算机协会组织的国际计算机大会获得很大成功,为250位与会者所提供的六册共一百多份研究报告全部用世界语发表。1985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控制论大会把世界语作为工作语言之一。1986年在美国锡拉库萨召开的第4届国际生态学代表大会上采用英语和世界语作为工作语言,后来出版的这次大会的报告集用世界语发表的文章要比用英语发表的文章多一倍半。1988年和1989年在保加利亚皮萨尼兹进行了两次国际音乐研讨会,其工作语言是世界语。

    1989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了首届国际术语学研讨会,与会者就术语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讨论。同年4月,第7届国际方法论研讨会也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以后形成了定期的专业性活动。

    1981年国际世界语协会与匈牙利世界语协会签订协议,在布达佩斯成立了世界语科技出版中心,以推动世界语科技出版工作的开展。

    1985年在圣马力诺共和国成立了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Akademio Internacia de Sciencoj San Marino),其正式官方语言为世界语。该院下设控制论、哲学、人文科学、结构科学、自然科学和形态学6个分部,每个分部又包括若干学部。该院每年组织一系列的学术报告和考试,凡论文答辩成功的参加者能得到各种科学职称。世界语的知识是成为该院院士和取得文凭的一个条件。

    19864月,由21位国家科学院院士和7名特邀优秀学者创建的科米纽斯国际科学院(Internacia Scienca Akademio Comwnius)在世界著名的科学中心瑞典的乌普萨拉成立。该院唯一的工作语言是世界语。它的目的是用世界语培植各门科学。

    198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语咨询活动中,正式成立了国际语言学协调委员会(Internacia Kunordiga Komitato de Interlingvistoj),其宗旨是交流有关这个学科活动的信息,制订共同活动计划,其中包括词典学、目录学和信息流通等。

    1990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了第3届国际经济学家研讨会,生态学和经济学成为大会的主题。

    一年一度的国际世界语大会对世界语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年7月末到8月初,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世界语者趁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的机会,就本专业的有关信息和成果与同行进行直接交流,不仅增进了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及时交流,到1999年,国际世界语大会已召开第84届。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掌握世界语,必将使世界语在科技方面的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而推动科技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和繁荣。

在最近50年里,世界语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也是重要特征之一。因为学校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从学生时代就掌握世界语的科学家,一定会对科技世界语运动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由比利时世界语者Germain Pirlot编辑出版的《各国世界语教学的法律地位》小册子统计,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开办世界语班的数量,1970年为16个国家30所大学,1980年增到19个国家51所大学,到1988年上升到24个国家108所大学。由教育部明文规定可在学校里进行世界语教学的国家和地区有34个,这些国家是: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英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中国、芬兰、法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匈牙利、爱尔兰、冰岛、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南斯拉夫、加拿大、哥伦比亚、韩国、古巴、墨西哥、荷兰、挪威、新西兰、波兰、圣马力诺、苏联、南非、瑞典、瑞士、美国。

 

(三)中国科技世界语运动的现状

 

我国自古是文明古国,科技发明最早,且发明最多,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到后来,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奴役,致使中国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到了当代,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之我们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滞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对外又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语言障碍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近20年来,为了同各国加强交流,全国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向苏联学习,在我国的各级学校,普遍开设了俄语课,英语次之。现在,英语被国人视为第一外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次之。人们普遍认为,学会英语可以走遍天下,要开展科技交流,只要学好英语就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在非英语国家,英语就行不通,不用说进行科技交流,连日常的交往就遇到诸多困难。其次,对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为了科学研究,他必须掌握各国的有关信息,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因此懂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至少掌握两三门外语,但这对大多数科学家说来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中国的科学家更是如此。因为中国的语言和西方语言相差甚远。无论是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由于这些语言太复杂,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正像外国人学习汉语一样,好多人学了半辈子还是不能应用,或者应用时不能得心应手。这就大大妨碍人们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开展学术交流。有鉴于此,从本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科技;科技要发展,必须要开展交流;科技要交流,必须掌握语言工具。英语、俄语等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可以学的,学得越多越好,但对大多数人说来,要学会一门外语的确不容易。世界语既然好学,就应该学,特别是科技人员,多学会一种语言工具,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他们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一再倡导大家学习世界语,并身体力行。一边学世界语,一边办刊物,推广世界语。早在1909年,一批留学法国的学者就创办了《科学文学中国语世界语杂志》,在这份杂志中一半的篇幅是有关科普知识的文章,足见他们对应用世界语进行科技交流的重视。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即用世界语出版刊物,开办研究所,与国外同行进行科技交流。我国世界语者在30年代从世界语《科学杂志》翻译文章在国内报刊发表。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米丘林的科学研究就是通过世界语最早介绍到我国来的。米丘林研究所就用世界语进行国际交流。50年代初,在周尧、路进生教授的倡导下,西北农学院的20名教授发表宣言,号召科学家采用世界语进行科技交流。周尧教授还于1979年创办国际性的《昆虫分类学报》,其部分论文附有世界语的摘要。以后他又用汉世两种文字出版了自己的专著《中国向昆虫世界进军》。他还在国际科技研讨会上带头用世界语宣读自己的论文,在一些科学杂志上用世界语发表自己的论著。但是,由于中国科技界懂得世界语的人太少,在80年代之前,真正用世界语进行科技交流的科技工作者并不多。80年代以后,随着学习世界语的科技工作者的增多,中国的科技世界语活动才逐渐开展起来。

1、专业性的世界语组织

20年来,一批专业性的世界语团体相继成立,为科技世界语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其中全国性的组织有:中国铁路职工世界语协会、中国医学世界语协会、中国集邮世界语协会、中国围棋世界语协会,这四个协会都是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分会。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是部分教师组建的群众团体,但还未取得正式的法人地位。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一个专业性的群众团体,下设医学、地学、经贸、食品科技、美学科技和青年等6个分会。地方性的世界语组织包括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两种,前者如湖北省暨武汉市科技世界语学会、广西科技工作者协会、长春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学会、金昌市科技世界语协会。后者有新疆世界语协会医学会、山东省世界语协会医学会、湖北省世界语协会医学组、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职工世界语协会、长春市医学世界语学会、昌吉回族自治州世界语协会医学会等。上述世界语组织成立后,广泛开展了世界语活动,有的在科技人员中举办世界语班,培养世界语人才;有的出版世界语书刊,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读物,同时为他们发表论著提供园地;有的召开专业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有的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用世界语写作的专业论文;有的通过世界语同国外同行建立联系,交流信息和资料。这些都为我国科技世界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以中国医学世界语活动为例。早在1984年,一批医学工作者就成立了中国医学世界语通讯小组,此后医学世界语者在一些全国性的世界语会议上组织专业座谈会,一方面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医学世界语活动。1986年在该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医学世界语学会,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同年7月,学会筹备会在北京举行的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协助国际医学世界语协会成功地组织了该会的年会。会上波兰克拉科夫哥白尼医学院向中国医学世界语学会筹委会颁发了尼古拉·哥白尼奖,表彰了该会在医学界推广世界语所取得的成绩。此后,该会的成员在《新疆医学》杂志上连载“医学世界语讲座”,在医务工作者中推广世界语。该会还出版会刊《医学通讯》,加强同全国医学世界语者的联系。该会的一些成员还编辑、出版世汉对照的《医学世界语文选》(电脑打字油印,共二辑)、《我们的身体——通俗人体解剖物理学》(日本西成甫著,赵中勤、郭叙义译,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1994年中国医学世界语协会成立大会暨第1届全国医学世界语会议在山东枣庄举行,标志着中国医学世界语运动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该会有会员200多人,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还成立了11个地区医学世界语组织。该会成立前后,在历次全国性世界语会议上,在第5届太平洋地区世界语大会和第1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上,都召开了医学专业的学术座谈会。此外,该组织的成员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除出席一些国际医学世界语学术讨论会外,从1984年至1994年间在《国际医学杂志》上共发表近100篇论文,1988年崔之  还获得了国际医学世界语协会颁发的Shinoda奖。该会还将编写《 汉世英法中医术语词典》列入自己的计划,这本词典已于1997年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

中国铁路职工世界语协会成立于1993年。在成立之前,已在北京、沈阳、哈尔滨、郑州、上海、兰州、广州、成都、济南、柳州等10多个铁路局成立了世界语小组。这些小组曾多次召开会议,就正式成立全国性组织进行商讨,并经常与国际铁路员工世界语联合会保持联系。1987年,国际铁路员工世界语联合会接纳中国铁路职工世界语小组联合会为其成员,这对他们是一个鼓舞。其后,他们每年坚持召开年会,交流信息和经验,并编写了多篇有关铁路的世界语论文和译作在国际相关杂志上发表。19968月,在上海举行的第1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上召开了铁路专业会议和中国铁路职工世界语协会年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国韩祖武和李森分别发表了“二十一世纪的亚洲铁路”和“二十一世纪和中国铁路”的论文;德国的汉斯先生作了“德国铁路世运和国际铁路联盟的年会”的报告;日本的信木直典和柴田日交作了“日本铁路状况和日本铁路新成就”的报告。

类似医学、铁路专业世界语团体活动的情况还存在于教师、集邮、科技等世界语团体中,本书已在有关章节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2、出版世界语的科技、文化著作

用世界语著述或翻译的科技著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只有本世纪30年代出版的《天文学》一书。六、七十年代,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部分科普著作和介绍中国地理、针灸、太极拳的书籍,如《中国地理概述》(任育地著)、《中国地理知识》(外文出版社编译)、《太极拳》(外文出版社编译),但数量极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于1981年成立后,为满足部分科技工作者的需求,促进世界语在科技领域里的应用,相继出版了一部分科技著作,其中有综合性的科技文选、科普著作、专业著作和多种民族语与世界语对照的词典。科技文选类的著作有《世界语科技文选》(伊帆、东阳选注),共计选入了35篇文章,内容有科普知识,科学幻想和新技术等,涉及天文、物理、海洋、电子、医学等十几个学科与专业。这些文章选自国外的世界语刊物《人与宇宙》、《一月间》、《接触》、《希望》、《东方评论》、《科学杂志》。《世界语科学论文集》(克里斯特.基塞尔曼Christer Kiselman编)作为柯米纽斯国际科学院文集第1卷出版。书中包含英、法、德、意、日、丹麦、瑞典、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立陶宛、塔吉克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20位著名科学家的19篇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法律、美学、语言学、天文、地质、考古、数学、化学、生物、种子病理学及控制论等多门学科。这些论文的作者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是一流的世界语者,包括一些名家在内。这是一本迄今为止内容非常丰富、学术价值和语文水平很高的世界语科学论著之一。它是经过中外世界语者近6年的共同努力编撰而成的。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光召专门为该书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指出:“尽管科技合作与交流是那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那么频繁,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语言障碍。世界语,作为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却为人类解决语言障碍问题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一百多年来,世界语由于它结构合理、简明易学,已经为全世界千百万人所掌握、所使用。如果它能为国际大家庭所认识,真正成为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那该节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将会多么方便呀!世界语的发展在于广泛应用。除了在政治、文学、旅游上应用以外,在科技上的应用应该大大提倡。”

科普类的著作有:《菌儿自传》,它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奇的代表作之一。《智慧的火花》(王梓坤等著),收集了80年代以来66篇优秀科普小品文,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宇宙飞行、遗传工程、原子能、半导体等现代科学,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中国保护动物图谱》(陈效一主编),介绍了中国部分珍稀动物的情况。《谈天说地》(力强编),主要介绍宇宙、天文方面的有关知识。

介绍中国基本情况、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有关著作有:《中国陶瓷史话》(赵鸿声编著)、《中国古代科学家》(曹百龙、张庆珍编)、《中国古代哲学家》(侯爵良编)、《中国少数民族婚俗》(天星编)、《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力强编)和《中国小百科》(中国报道社编)。《中国小百科》介绍了有关中国的地理、自然、气候、河流、人口、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介绍中国烹调艺术、传统医学方面的书籍有:《保健食谱》(翁维健等编著)、《家庭食用中国菜谱》(中国报道社编)、《太极拳》(中国报道社编)、《中国武术》(朝花出版社编)、《祝你健康》(刘才盛编译)、《中国医药史话》(甄志亚等编)。

有关专业性的科技著作有:用世界语-拉丁语-汉语对照出版的《昆虫分类图解》(H.施太因曼、L.佐博里拉丁语原著,李克希世译汉译改编),用世汉对照出版的《未来教育科学入门》(赫.格.弗兰克著,安文铸译)。《未来教育科学入门》一书是教育控制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对了解当今世界上教育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世界语出版社还出版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综合类词典和专业性词典。综合类词典有《世界语汉语词典》,这部词典由张闳凡任主编,经过了31位世界语者5年多的努力才编成。这部词典收词共45660条,其中包括许多我国特有事物和科技词汇。另一部中型词典是《汉语世界语词典》,由曾倩仪等编著,收词4万多条,其中包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常用词汇。此外还出版了《世英汉分类词典》。

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专业性的词典有:《十一种语文国际贸易经济词典》(荷兰F.孟尼克斯马主编),这11种语文依次是世界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瑞典语、日语、汉语。该词典所收词汇附有准确的释义,以英语和世界语两种文字作释。拉丁语、英语、法语、世界语、汉语5种语文对照的《人体解剖学名词》是李克希和法国著名眼科专家André Albault编译的。由于其语种多,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泛,受到医学界的欢迎。它不仅可作为解剖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工具书,也可作为解剖学有关学科人员及翻译人员的参考工具书。由世界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对照的《微生物遗传学词典》是由美国R·A·柳文教授编著,徐森荣汉译的一部词典,除收入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外,还收集了有关真核动植物的普通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中最常用的术语,共收词697条。该词典以世界语字母顺序排列,有世界语和汉语两种文字释义。这本词典的出版填补了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没有专业词典的空白。《汉世英法中医术语词典》是由顾建华任主编、余汐满、彭健君任副主编的一部中医术语的专门词书,共收常用中医术语7千余条,它是由20名中医工作者历时4年编纂而成的。有了它更有利于将中医这个宝库介绍给更多公众和医学工作者。

除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分世界语的科技著作,如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向昆虫进军》(周尧著)、《机器世界》(匈牙利Sándor Szhatmári著,李奈西汉译)。《机器世界》是一本科幻小说,用汉语世界语对照出版。学术期刊出版社出版了世英汉法德西六种文字对照的《图书情报文献词典》(美国杜格·波特曼著,陈珊汉译),共收词1300余条,范围包括图书、情报、出版、印刷、文献学等各个方面。正文按世界语词条的字序排列,其下列出英语、汉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对应词,每个词的词义、注释用世界语解释。词典选词精当,反映了图书情报文献学的最新发展。桂林出版社出版了英世汉对照的《常见花卉名册》,书中介绍了中国常见花卉800多种。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周尧教授编著的《中国盾蚧志》,书中有世界语摘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世界语科普读物集》(叶树滋编著),该书共收集了30篇科学小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年还出版了《英世生物学词典》(日本野村忠纲原著,曾定之、王建周等编译)。丹麦种子病理学学科创始人尼尔高德博士的世界语原著《植物的生活》一书也被译为汉语、丹麦、瑞典、芬兰、保加利亚、波兰、葡萄牙、挪威等文字出版。

此外,一些世界语组织也出版了部分科技著作,其中有《国际地质学》第8卷,它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和国际科学世界语者协会地学分会联合编辑的。它收集了6个国家的22篇有关地球科学的论文,其内容涉及当前国际地质科学的前沿,诸如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地震区划、工程地质、构造物理、活动构造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都是当前地学界十分关注而又比较活跃的课题。其作者大部分是在上述领域享有一定声望的中国地球科学方面著名学者。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对当前世界上地球科学发展的现状,特别是中国地球科学的状况有一个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安徽省大学教学科研咨询公司和《世界语者》杂志社出版了《汉语世界语科技词典》(张金梁主编),涉及地质、地理、矿业、气象、农业、水利、天文、航空、航海、宇航、冶金、铁路、渔业、无线电、电工、机械、化学、建筑、计算机、动物、植物、生物、生理卫生、解剖、心理、医学、电影、美术摄影、军事、数学等领域有关专业词汇。广西交通世界语学会编辑出版了《简明科技世汉词典》(梁梓明主编),其内容涉及了公路、铁路、水路、航海、航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词汇。广西民族学院、广西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出版了世界语、保加利亚语、俄语和汉语对照的《数学专业词典》(保加利亚D·丹妮娃原著,王海涛编译)。长春市世界语协会、长春地质科学技术开发基金会等5个单位为庆祝国际青年年、国际和平年、国际语言年,出版了世界语信息交流系列丛书,其中有《国际地质——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世界语论文专辑》、《你知道地球吗?——地球科学通俗讲座》(匈牙利E·杜蒂斯博士著)、《十种语言对照的词源学词典》(英国L·贝斯腾著)、《世界微电脑——朋友还是敌人》(布罗茨科·佩特尔主编)。

3、《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的出版

世界语从本世纪初传入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世界语正式出版的科技刊物,有关科技方面的文章常常散见在一些用中文出版的世界语刊物中。如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和80年代的同名刊物《世界》,50年代初的《人民世界》,刊有少量的科技性文章。

在对外报道刊物中,世界语月刊《中国报道》在报道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成就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创刊49年来,它经常反映中国工业、农业、医学、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有时还发表文章介绍某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介绍某项新发明、新创造,这对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和世界语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报道》毕竟是一本综合性的以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杂志,科技方面的文章只能占一部分,还远未能满足广大科技专家和学者的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编辑出版的《世界科学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该刊办刊的目的在于:“把世界语引进和应用于科技领域,为老一辈世界语学者、专家,为懂世界语、愿意用世界语进行学术交流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科技世界语爱好者提供发表学术论著、研究成果和创作、翻译各个不同学科和科技文章的园地。”它将致力于科技世界语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工作,为适应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科技学术交流服务。

《世界科学技术》1985年创刊,每年4期,用世界语、汉语两种文字对照出版,主要刊载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地学、海洋、动植物、生态、园艺、食品、环境保护、水利、能源、计算机、互联网络等诸多领域,可以说几乎涉及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该刊也发表经济、贸易、社会发展、文化等方面的文章,但数量较少。到1998年止,该刊共出版54期,共发表930篇论文和文章。这些论文和文章,既有利于中外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有利于科技世界语的推广、普及和提高,从而实现了创刊时该刊对读者的承诺。

《世界科学技术》十分重视我国科研成果和信息的介绍,先后发表了近二百篇文章,有的文章是全面介绍某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的,如“中国的植物生理学概况”、“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中国的地震预报”、“中国地震地质研究概况”、“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汉字机器处理和传送技术”、“中国的高科技开发”、“火炬计划——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级科技强国”、“中国宇宙开发之现状”等等。有的是报道某项具体研究成果,如“最优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我国制成一台天文望远镜”、“‘不粘伤口’纱布研制成功”、“我国中药抗癌研究获重大突破”等等。有的是对某些自然现象提出新的学说,如“地球弹跳触发地震”等。

《世界科学技术》对中国医学成就,特别是对传统医学的介绍是不遗余力的,如它发表了“中国肝癌的纵向病因学研究”、“脑内移植手术在我国获得成功”、“从免疫学的观点探讨针灸治疗艾滋病”、“人工智能与中医专家诊疗系统”、“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针刺配合康复法治疗中风偏瘫初探”、“针灸、推拿辩证论治腰腿痛”、“刺血拔罐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肿瘤的非药物疗法初探”、“蒙医及其用药特点”等等文章。有关气功的、太极拳健身和治病文章也经常在这本刊物中能见到。这些文章对国外同行了解我国医学成就很有帮助。

《世界科学技术》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自己重要任务之一,它用相当多的篇幅介绍各种科普知识,诸如“细菌与人类”、“火树银花话烟花”、“智能机器人”、“激光唱片”、“昆虫知多少”、“危险的杀手——空气中的微粒”等等。与此同时,它也十分重视新兴学科的介绍,诸如遗传工程、人工智能、卫星通讯、信息数学、微激光器、无土栽培、克隆技术、核技术的应用等等。

在《世界科学技术》杂志上还刊登了150篇外国学者的科学论文。这些学者分布在美、俄、英、法、德、意、荷、比、澳、瑞典、波、匈、乌克兰、捷克以及日本、印度、伊朗等21个国家。论文的内容非常广泛,诸如食品科技、营养健身、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海水淡化、能源开发、生物技术、地震预报、计算机、机器人、天文、地学、化学、数学、医疗等等。它还译载了法国C.贝坦的“电子计算机词汇”(英世汉对照,连载16期),以后它又依据德国R.艾科尔兹主编的“世界语分类词汇”编译了“世英汉分类词汇”(连载18期)。

《世界科学技术》杂志还开辟了“科技与世界语论坛”、“科技术语讨论”和“世运动态”专栏,一方面就世界语应用于科学技术的众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刊出一些实际应用的范例,例如前面提及的英世汉对照“电子计算机词汇”和“世英汉分类词汇”,同时对科技世界语运动方面的信息给予了及时地报道。这些文章对人们认识世界语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世界科学技术》出版以后受到国际科技界的世界语者和世界语组织的广泛欢迎,在70多个国家拥有自己的读者。日本读者出口京太郎在评论这本刊物时说:“你们的杂志对环球世界语大家庭和对当今重要的科技领域应用世界语作出了重大贡献。运用世界语对在这个领域普及知识和传播信息是很有价值的。”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中国深圳福音医疗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存正的一篇学术论文“宇宙三能场与人体三能场”在《世界科学技术》1991年第1 期发表后,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世界语信使报》于同年1125日出版的第1850期第3版《书目提要摘记》栏中把这篇文章选入了“用国际语(世界语)编写出版的有趣和有意义的文章”之列。从此,国内外与沈存正联系和交流络绎不绝。德国西门子公司工程师鲁道夫·戈贝尔在读了沈存正的文章后,精心构思,创作了一幅生动、形象地描述这一理论的示意图,发表在国际人类学运动协会出版的《通报》上。以后《世界科学技术》随即在1993年第34期上加以转载。沈存正又把它收入《沈存正宇宙三能场理论文选》中。总之,通过相互交流,促进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国际世界语协会高度赞扬《世界科学技术》杂志在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和将世界语应用于科技领域的努力,并希望与国际世界语科学协会和国际经贸专业团体加强联系和合作,在科技世界语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表彰《世界科学技术》杂志对科技交流和科技世界语运动所作出的贡献,1993年,法麦基金会授予它法麦国际基金奖? 1994年,格拉波夫斯基基金会授予它格拉波夫斯基国际基金奖?

4、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的国际交流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世界语科技工作者与国际上的同行的交流还只限于个人之间。80年代之后,随着学习世界语的科技工作者的人数增多和世界语的专业科技组织的出现,逐渐纳入了有组织地进行交流。

我国的医学、教师、铁路员工、青年、集邮、围棋等世界语协会与国际上相应的世界语团体,常年加强信息沟通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推动本行业世界语活动的有关问题,其合作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这方面的详情可见本书的有关章节。在这里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及其开展的科技世界语活动。

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成立于1984615日。其背景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际间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许多人都希望能掌握一门外语,全国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各地世界语组织因势利导,纷纷办起了世界语的面授讲习班、函授学校和刊授学校。一些地方的省市电台、电视台也举办了世界语讲座,数以万计的人报名参加了学习。各地的世界语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这一形势引起了我国一批老科学家的关注。1984年夏,以贝时璋、汪德昭、周明镇、刘东生、蒋丽金、贾兰坡、叶笃正、叶连俊、谈镐生为首的30多名学部委员和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国科学院领导写信,建议在中国科学院系统成立科技世界语协会,组织科技人员学习世界语,以世界语为工具,推动国际间的科技交流。这一建议得到了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的赞成。他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支持协会创办《世界科学技术》杂志,同意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在北京召开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促进中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加强世界语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并欣然同意担任该协会的名誉会长,并在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科技人员学习世界语。他曾多次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开幕式,向大会表示祝贺,亲切会见外国科学家,同他们就开展世界语科技活动交换意见。后任院长周光召以及副院长严东生、孙鸿烈、王佛松、李振声、胡启恒等也十分支持世界语科技工作的开展,严东生、王佛松还先后兼任中科院世界语协会会长职务。中国科学院的一些老院长,如曾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胡克实、张稼夫、张劲夫也对世界语的科技交流活动以及世界语事业给予肯定和亲切的关怀。国家科委及其领导人对中国科学院世界语协会在北京举办国际世界语大会,出版《世界科学技术》杂志,以世界语为工具,广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由于国家科委和中科院领导对科技世界语工作的重视,40多位科学院院士和著名科学家应聘成为中科院世界语协会的顾问,其中包括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声学家汪德昭,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地质学家刘东生、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化学家蒋丽金,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陈  ,气象学家朱岗昆,沉积学家叶连俊,力学家谈镐生,药学家黄量,冰川学家施雅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其中有些科学家还在《世界科学技术》杂志上撰写论文,或在国际世界语科技大会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

由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会议于19861988199019941996年在北京先后举行过5 次。出席会议的各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上千人,提供的论文一般都在100篇至300多篇。论文的内容大部分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少部分是有关社会科学领域和经济贸易的,其中涉及本学科一些重要课题的新观点、新创见和新成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前进,世界在发展,同时也可以感到在国际经济大循环、科技大交流中和平和友谊是多么的重要。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代表都会强烈地感到世界语正是连接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也是科技交流的有效工具。

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有时还代表派代表团出席一些国际性会议,或开展一些国际科技交流活动。19877月,协会组团参加第6届国际医学世界语会议。中国代表第1次与会,宣读论文,开展交流,受到热烈欢迎。协会代表沈澄如荣获尼古拉·哥白尼奖状和奖章。199878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世界语针灸班。199110月,协会与有关方面合作,在比利时奥斯坦德市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周──中国工业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有全国12省市120个厂商参加。

5、中国著名科学家论世界语

中国科学家是怎样看待世界语的,特别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是怎样评价世界语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番。因为从他们的认识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卢嘉锡以科学家特有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审视世界语,倡导世界语与科技相结合,把世界语引进和应用于科技领域。他说:“世界语的理想,是促进人类相互了解,保证社会共同进步。我们应该支持世界语的推广和普及。人人都学会了,都能应用了,国际交流就方便多了。”他还指出:“作为语言工具,世界语需要科学,作为学术交流工具,科学更需要世界语。”他认为:“世界语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国际科技交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9905月,他在第3届国际科技世界语学术会议的书面发言中着重指出:“我们中国科学院一贯重视和支持世界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过去重视,现在重视,将来也一样重视和支持。我们所以重视和支持世界语,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世界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语在促进国际团结友好合作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它能发扬时代的精神,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他号召青年一代“为了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大家都来学习和使用世界语。”

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为了鼓励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开展工作,推动科技世界语运动向前发展,纷纷发表讲话或题词,表达自己的意见。著名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教授在一次讲话中说:“人类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要得到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接受,使之成为全世界通用的共同语言。我认为,只有世界语能够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他强调指出:“共同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贸合作,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人类幸福,所以世界语不仅要提倡,而且还要推广普及。”曾担任中科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鼓励世界语科技工作者要“怀大志,攀高峰,为人民,多奉献!”著名化学家蒋丽金教授年逾七旬,她积极地参加世界语的科技交流活动,在初步学习世界语后,用世界语在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1998年她给《世界科学技术》杂志题词:“大力推动世界语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语言。”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以89岁高龄写了“世界语尽速发扬光大”的题词,以表示自己对世界语事业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运筹学家许国志是我国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奠基人之一。他用诗一样的语言鼓励世界语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作好基础工作,他写道:“十年磨一剑,所贵在坚持,欲建摩天厦,先需固地基。”

中国科学院前顾问张稼夫在给中科院世界语协会的信中写道:“想使世界语成为公认的第二外语的先决条件,我以为是世界语能够表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个方面的东西,包括出版百科全书那样的著作,以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世界语了解和掌握他们所需要的内容。大家愿意看的东西多了,学习、研究的兴趣也就大了,掌握世界语的人多了,世界语的发展就前途无量了。”

著名声学家汪德昭教授在给《世界科学技术》创刊号题词时,写下了如下的内容:“全球性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人类明天的历史上,可以相信,世界语的功勋,必定是辉煌的。”

著名力学家谈镐生教授说:“把世界语引进科技领域,是一个方向,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是有前途的。科技人员应该普遍学会世界语,用世界语开展科技交流。”

著名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在第2届科技世界语学术会议的致词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世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他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繁荣,邮电交通的发达、全球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国际交往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十分方便。现在存在于客观现实世界唯一的障碍是语言。世界语作为一种人选的国际通用语言,正好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一百年来它已经为千百万人所掌握,今后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使用。特别是世界语结合科技、经济、贸易、旅游、文化交流,肯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因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需要世界语,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平友好交往也需要世界语。人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世界语只有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才有强大生命力,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为了振兴中华、走向世界,为国际大家庭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们应该在世界语诞生的第二个百年中,大力推广普及世界语,使更多的人学习、掌握、使用它;应该创造更有利的学习和应用的环境,使更多的科技人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世界语的语言水平,更好地投身到用世界语进行科技交流的活动中去,努力为四化建设、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教授说:“为了搞好经济改革,必须科技交流;而世界语就是各国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必要工具。”

著名核物理学家、现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光召教授19951月给《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的题词是:“交流科技,增进友谊。”寄托了他对年轻世界语科技工作者的深切希望。

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在第2届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代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致词时说:“众所周知,科技是世界性的,科技成果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进行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要交流,要合作,必须用语言。世界语,顾名思义是世界性的。如果有更多人都会用世界语,对促进科技交流和合作将会起很大作用。”

著名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认为:“世界语只有和人类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世界语也像打电话、看电视那样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工具。只要我们艰苦努力,做过细的工作,不断地、经常地把它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周尧一生致力于世界语的推广和应用,他在给《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的题词中这样写道:“太阳不独照临于高山,其光辉也普及于幽谷。科学是人类之共同财富,其论文应当用世界语发表,使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均等享受之权利和机会。”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在第4届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会议开幕式的致词中指出:“世界语,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希望的语言。人们希望它在国际交往中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打破语言障碍,为促进世界和平、团结合作提供方便,也可以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他认为世界语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显示出它真正的价值。“希望它能在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促进新学科、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法麦国际基金奖是由阿洛伊斯·梅内尔斯(Alois Meiners)于1988年建立的一种奖金,旨在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支持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发展科学技术,以增进相互了解。对从事上述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有关组织和人士给予奖励。

? 格拉波夫斯基国际基金奖是以著名世界语作家格拉波夫斯基命名的一种奖励基金,它以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的方式,支持世界语文化的发展,尤其支持世界语写作的或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出版,并给予青年作者以鼓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