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在新时期发挥新作用

 

侯志平


 

(一)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的创办及其影响

 

《中国报道》(El Popola Æinio)从创刊到今天已近50年,先后发行到15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广泛的读者,是国际世界语界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几十年来,它向各国读者介绍中国,在中国和各国人民中间播种友谊和和平,在各国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报道》的全部历史无可辩驳地说明:世界语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样能为国家服务,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1、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对外刊物之一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它意味着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旧制度已经灭亡,同时也标志着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新的中国的诞生。中国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震动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且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也是一个“奇迹”。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奇迹”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它执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对内又进行哪些变革?这些政策和变革将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世界语者意识到自己在新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心继续发扬以世界语为祖国服务的光荣传统,提出要办一份报道性的对外刊物,以便通过世界语这个渠道,增进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维护世界的和平。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开拓者、文化出版界的领导人胡愈之的赞同和全力支持。

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月,一份由老世界语者张企程起草的关于出版世界语对外宣传刊物的报告被送到主管国际宣传的领导机关─国际新闻局。当时领导国际新闻局的新闻总署署长是胡乔木。他在青年时代学习过世界语,对世界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十分了解。他立即批准了这份报告,而且在当时的一次会议上,他对国际新闻局的领导同志说:我们可以出版英文、俄文、法文、德文等等的外文书刊,但不可能出很多东欧国家语文─例如波兰文、匈牙利文等等─的书刊,而正好世界语在那些国家相当流行,因此用世界语办一个刊物,出一些书籍,在这些国家发行,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195051日,世界语版的《人民中国报道》正式创刊。丰富的内容立即受到各国读者,特别是东欧国家读者的欢迎。多少年来,他们一直同情并关注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国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也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刊物一出版,各国的贺信和订单纷至沓来。许多读者不仅自己订阅刊物,还动员他们的世界语朋友订阅。这份刊物很快在50多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读者。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头三年杂志上一半以上的文章被各国读者译成民族语,在本国的报刊上转载,这再次显示了世界语在对外报道中的独特作用。《人民中国报道》是我国解放后创办最早的对外宣传刊物之一。70年代初,《人民中国报道》的中文名称被简化为《中国报道》,外文名称未变。

 

2、《中国报道》全面报道中国

 

《中国报道》从创刊就确立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全面报道中国,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以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它完全兑现了自己对读者的承诺。

 

1)向读者介绍中国的概貌和自然风光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风光绮丽,名胜古迹繁多,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是《中国报道》在创刊时,大部分的读者,对中国了解甚少。为了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编辑们拟定了许多外国人感兴趣的题目,例如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名胜古迹、旅游风光等等,为此,《中国报道》发表专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山脉、平原、盆地、河流、湖泊、草原、温泉、海岸、海港以及物产、气候和资源情况。对充满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海南岛,也进行了专题报道。该刊还从1983年第1期起至1988年第12期止,用6年的时间开辟“中国百题”专栏,对中国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行政区划、国土、民族、民族区域自治、传统节日、传统历法、货币、度量衡、二十四节气、民族乐器、算盘、象棋、筷子、中国酒、中国菜、药膳、丝绸、茶叶、文房四宝、古典园林、十大风景名胜、珍奇动植物、中国人的属相、中国人的姓名、中国人的礼节、中国的佛教和佛教名山、中国的邮票、碑刻、石窟艺术、传说中的龙、凤和瑞兽等。

80年代以后,为了配合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和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的变化,《中国报道》先后设置了“中国风光”、“中国之旅”、“珠江三角洲纪行”、“中原黄河行”、“大运河纪行”、“长江万里行”、“长城万里行”等专栏,用二百多篇文章和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对我国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果把这些文章汇集成书,可以说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地理教科书和旅游指南。在这份杂志里,读者可以很容易查到中国许多大、中城市和文化名城的资料,其中首都北京,被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西安,古迹荟萃的名城沈阳,南国之窗广州,古都南京、洛阳、开封,园林城市苏州,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湖光山色的杭州,避暑胜地哈尔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青岛,春城昆明,山城重庆,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中原名城郑州,华中名城武汉以及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桂林、张家界、九寨沟、黄山、庐山、泰山、衡山、峨眉山、五台山、武夷山,以及三峡风光等等,这本刊物都作过多次报道。

 

    2)向读者介绍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为了使外国读者对中国久远的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中国报道》十分重视关于中国历史知识、文物考古方面的介绍。为此,该刊从1977年第3期起,至1981年第12期止,专门设立了“中国现代史讲话”专栏,把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都作了介绍,其中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洋务活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孙中山与同盟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

接着该刊又从1982年起至1984年止,新辟“中华五千年”专栏,用整整三年时间,发表了34篇文章,并配以大量的图片,向读者讲述了从原始人类到清朝灭亡的中国古代史。作者以时代先后为序,用生动的笔法,讲述了每个朝代从盛到衰的简要历史,突出了每个朝代的历史特点,评述了各个朝代的帝王将相、农民领袖以及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受到读者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该刊从1989年第2期开始,到1991年第3期止,专门设置了“西南丝路”专栏,共发表22篇文章、150多幅图片,对在国内也鲜为人知的南方丝绸之路作了详尽的报道。

西南丝路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这给该刊编辑部以鼓舞。在19921993年间,该刊又开辟了“唐蕃古道”专栏。该专栏详细讲述了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朝国王松赞干布,开辟唐蕃古道,促进汉藏人民成为一家的历史。

“西南丝路”、“唐蕃古道”两个专栏的成功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于是从1996年起,编辑部又用三年的时间推出“丝绸之路”专栏。他们组织精兵强将,派记者数次深入陕西、甘肃、新疆,沿西北丝绸之路采访。他们骑骆驼,深入沙漠腹地;乘吉普车,奔波于天山南北。在三年的时间里,共发表32篇文章、350多幅照片,对神秘的丝绸之路沿线奇特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古城遗址,精美绝伦的历史文物,高超的石窟艺术,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宗教习俗,以及改革开放后这些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建设新貌,都作了生动而有趣的报道,真实感人,令人叹服。约十万字的报道,使读者对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的发展,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报道》对最能体现文明古国的历史文物、文化古迹和遗址也不惜篇幅,给予大量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有的是对某种中国事物的集中介绍,如“中国古代的陶瓷”、“中国古代丝绸”、“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历代妇女服饰”、“中国古代金字塔”、“中国最古老的货币─贝”等等;有的是介绍考古方面的新发现和新成就,如“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失而复得的故宫珍宝─金编钟”、“二十万年前金牛山猿人化石的发现”、“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的重要考古发现”等等;有的是对古迹和文化遗址的考证和探讨,如“寻觅湮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三千五百年前的江南居民遗址”、“谁是北京最早的居民?”、“第一只鸟出现在哪里?”、“寻找一个失踪部族的踪迹”等等。

    为了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中国报道》还以专栏形式,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迹,例如1988年至1990年,该刊设立“紫禁城”专栏,对故宫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作了详尽的介绍。从这些文章和图片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这座皇宫的金碧辉煌和巍峨壮丽,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而且可以欣赏到保存在这座皇宫里的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里每座殿堂、每间宫室、每件珍宝都蕴含着先后居住在这里的24个皇帝及其嫔妃们的历史故事和轶闻趣事。这些文章把人和物以及历史事件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了有趣的报道,受到读者青睐。

 

3)向读者报道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民风民俗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没有民主;人们的政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能不能自由地信仰宗教;人民享受哪些社会福利和保险;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生活怎么样;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是否受到尊重,这一类问题,历来是外国人最感兴趣的。根据这一特点,《中国报道》把如实反映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民情风俗作为自己刊物特点之一。几十年来,这份杂志通过多种形式致力于这方面的介绍和报道,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有关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例如,该刊曾发表过“关于中国职工劳保福利的情况”、“中国如何消灭了烟毒”、“北京怎样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关于青年工人恋爱婚姻情况的调查”、“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中国对残疾人的照顾”、“改革给中国职工带来什么”、“你怕不怕父母─对北京市一些小学生的调查”、“城市低收入者生活有保障吗”等文章。

其二,设立一些专栏,报道中国人的普通生活状况和心态,例如该刊从1982年至1984年设置的“我的生活”专栏,由一些普通中国人自己撰文,叙述自己的生活。他们中间有的是工人、农民、医生、护士、售货员、市民;有的是学生、科技工作者、教师;有的是职员、邮递员、飞行员、政府官员。他们叙述的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读起来倍感亲切。

1985年以后,该刊又陆续推出“当代中国人”专栏(1985)、“社会一角”专栏(1989)、“民居民俗”专栏(19911992)、“大街小巷”专栏(19921994)、“社会管窥”专栏(19941997)、“妇女儿童之页”专栏(19951996)、“小镇采风”专栏(19961998)、“青年之页”专栏(19971998)。这些专栏的文章从多角度、多侧面描述了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这些文章里描写的主人公,既有盲人小说家、国际法院的法官、制作泥人的艺术大师、倔强的女电焊工、养鸡专业户、京剧迷、北京城里的外地人;也有北京的“洋倒爷”、极地的三女杰、吉普车“迷”、自由的单身汉等等。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有反腐败、缉毒、禁止赌博和卖淫、打击走私、查禁伪劣假冒产品、青少年犯罪、民工潮、环境保护、人权、妇女儿童保护、人口老年化、城市交通、住房、失业和就业等等,可以说,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社会问题,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尚存在的问题,都作了客观的报道。

《中国报道》从1986年起开辟了“通过摄影记者的眼睛”图片专题报道专栏,历时两年。摄影记者们走南闯北,拍下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卷。这里既有中国人过春节和元宵节的欢乐场面,又有上海居民的生活场景;既有北京的风味小吃,又有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既有城市街头的民间艺术,又有农村兴起的摄影热。这一组组的照片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使外国读者能看到中国的真实民情。

世界语者历来认为各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助互爱,主张各民族有权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的风俗习惯更应当得到尊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是否享受这些权利,自然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为用世界语出版的《中国报道》,深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几十年来,它一直把民族问题的报道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年该刊都要发表一批文章,刊登一批照片,报道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生活情况。通过这些报道,可以了解到,中国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政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享有的自治权和自决权。

为了帮助读者具体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风民俗,《中国报道》在最近20年里,先后设立了“中国的民族”专栏,对55个民族的起源、人口、分布区域、经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情风俗作了简要的介绍。“在少数民族地区”专栏,对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变化和各民族的节日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以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例,读者可以从这份刊物中了解到诸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哈萨克的“姑娘追”、壮乡的“歌节”、藏族的“逛林卡”、景颇族的“目瑙纵”、蒙族的“那达慕”、苗族的“芦笙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的有关情况。

 

    4)向读者展示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称著于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辟了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以后郑和下西洋,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人类的文化宝库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中国报道》历来的报道内容表明,它都十分注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闻到东方文化诱人的芳香。以1988年至199810年为例,该刊设立的文化性专栏就有18个,其中“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艺苑”、“中国文化探秘”、“华夏风采”、“中国时装”、“民间工艺”、“舞台艺术”、“名作欣赏”、“当代美术”、“艺术长廊”、“收藏天地”、“中国邮票”等专栏,特别受到读者喜爱,有的连续开设了好几年。

《中国报道》介绍的中国文化,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古代的船舶技术和冶炼技术;古代的计时器、计量器、地震仪和计算工具──珠算;中国的足球运动和乒乓球运动;发明于中国的围棋和象棋;中医、中药、针灸、气功和武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服饰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含茶文化和酒文化)和烹调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中国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中国历朝历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具有历史意义的古道、驿站和文化名城;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等。

在文化艺术方面,该刊的介绍更是丰富多彩。中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戏剧、杂技、木偶、皮影、篆刻、建筑艺术和盆景艺术、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工艺美术和文学艺术,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

以音乐、舞蹈为例,该刊介绍了许多中国的演奏和打击乐器,如唢呐、芦笙、马头琴、铜鼓、锣、箫、笛、编钟等。对悄然兴起的摇滚乐,流行全国的卡拉OK和迪斯科音乐,响彻全国的流行歌曲,该刊也作了报道。在舞蹈艺术的介绍中,中国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都是该刊经常性的题材之一。

对于中国戏剧、曲艺、相声和小品,《中国报道》作了许多报道。打开这本杂志,人们可看到各个时期京剧、川剧、豫剧、粤剧、汉剧、黄梅戏以及话剧、歌剧的代表作、著名艺术家的剧照和相关介绍。对于中国许多地方剧种的历史、特点和艺术风格,包括它们的服饰、道具、化妆、语言、音乐特色都有程度不同的介绍。

对于中国的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该刊更是介绍得比较充分。有关这方面的各种艺术种类、流派和代表人物都作过报道。

对中国工艺美术品的介绍也是如此,驰名中外的各具特色的瓷器和陶器,灿如云霞的丝绸,令人倾慕的漆器,巧夺天工的刺绣,精巧轻盈的风筝,各式各样的扇子,传神入化的民间工艺品(泥人、脸谱、年画、剪纸、编织、木偶等),五光十色的烟花爆竹,在杂志中都历历在目。

《中国报道》从创刊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介绍,经常在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民间故事、寓言、幽默、谚语等等。可以说,凡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比较知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都在这份刊物上作过或多或少的报道。

 

5)向读者报道中国前进的步伐

创刊于1950年的《中国报道》,可以说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它像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长的过程,记载了它曲折的经历和前进的足迹。

从政治方面讲,国内各个时期的运动和政治改革,诸如土地改革、合作社、整风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以及改革开放和一些政治性的话题,诸如多党合作制、法治建设、反腐倡廉、民主化进程等等,刊物都进行了正面的或侧面的报道。

就外交而言,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尼克松访华、中美、中日、中欧首脑互访、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等等,也都有相关报道。

就经济建设而言,更是该刊关注的重点。从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制止通货膨胀到8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全面、高速、稳步增长;从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蓝图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介绍;从钢铁、煤炭、石油、纺织、化工、塑料、建材等工业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到粮食、棉花、油料、糖料、水产、水果的持续丰收;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到边疆石油的开发、沙漠的绿化和草场的建设,都可从这本刊物中找到文字性和图片性的报道。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舆论尤其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发展的轨迹,该刊或约请知名专家撰稿,或派出自己的记者亲临采访,对这方面的内容作了大量深入的介绍和报道。以近几年为例,该刊先后设立了“改革纵横”(1993)、“经济了望”(19941996)、“中国经济”(19971998)等专栏,这些专栏中的文章涉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营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宏观调控、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外汇管理体制、新税制、加强中西部建设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吸收外资的政策、新的土地使用制度、降低进口关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等等问题,该刊往往用外国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叙述方式,阐述理论,解释政策,提供相关背景资料。

《中国报道》还擅长用典型报道的方式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以后,该刊于1985年至1986年设立“开放城市”专栏,报道了烟台、青岛、大连、秦皇岛、天津、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温州、厦门、汕头、珠海、湛江、广州、北海等19个城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1994年设立“长江两岸”专栏,报道了长江沿岸各个城市、港口的改革开放情况,反映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发展到沿江、沿边的历史进程。1995年设立“环渤海纪行”专栏,报道了渤海湾经济圈的兴起和发展前景。此外,该刊还十分重视一些重大工程的报道和介绍,如1992年,该刊以“三峡工程纵横谈”为题,发表系列文章介绍了这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的方方面面。1993年,该刊设立“绿色工程”专栏,报道“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复兴东北大森林工程以及绿满中州、竹绿浙江、绿化首都所取得的成果。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报道》十分重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并给它们一席之地。从六、七十年代的断手再植、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八、九十年代器官移植、运载火箭送卫星上天、“银河”亿次计算机的诞生;从航天遥感技术的应用、小麦、水稻的品种改良、核电站的建立到超导体、对撞机、高级机器人的问世;从抢救大熊猫的科学试验、南极北极的考察、深海探矿到中文信息的处理、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应用,该刊都作了详尽的报道。

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医学成就,《中国报道》对它们的介绍是不遗余力的,除介绍有关中医、针灸、气功的基本知识外,更多地是介绍在治疗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在治疗部分癌症、 麻疯病、艾滋病、糖尿病、类风湿症、骨髓炎等等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为了帮助读者健身强体和掌握一些治病办法,该刊从1984年起到现在,每年都坚持举办“祝你健康”专栏;1989年至1990年设立“中医中药”专栏;1991年至1992年设立“求医指南”专栏。在这些专栏里介绍了各种疾病的体育疗法或按摩疗法。同时还向读者介绍了八段保健动作、祛病延年二十势、强力健身功、内养功、放松功、道家静功等等功法。一些读者按照这些功法治疗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的读者还把这些疗法译成本民族语,在本国健身杂志上介绍,受到本国同胞的称赞。

 

3、《中国报道》在读者中的影响

   

    《中国报道》编辑部每年都要收到上千封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信件,在这些信里,有的抒发他们阅读刊物后的感受;有的对刊物上的文章发表评论;有的提出一些新选题,希望编辑部予以报道;有的对刊物的译文或版面设计提出意见。许多读者把《中国报道》亲切地称作“我们的杂志”,他们为刊物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爱心。下面是来自世界各国读者的反应。¬

欧洲读者认为,《中国报道》极好地报道了中国。德国读者格尔哈德·卡尔霍夫说:“我是贵刊多年的老订户。我非常喜欢这本刊物,因为它极好地报道了中国。我经常向我的学生介绍刊物中一些有趣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图片。前一段我在贵刊读到关于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的文章。我的一个儿子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让我把文章译成德语。”荷兰读者杨·C·J·托恩德在来信中写道:“刊物的内容是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方面的事情,比如有关经济、历史、地理状况等等,社会生活也没有被忽视,涉及音乐、舞蹈、歌曲以及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内容在贵刊也占有一席之地。文字也用得恰当,且简单易懂,即使是科技方面的文章也是如此。最令人高兴的是,通过贵刊人们可以了解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它展示了许多尚未被人们认识的事物,并向西方世界证明现实的中国和有些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法国老读者卢多维克·埃尼赞认为:“《中国报道》是最漂亮的世界语杂志,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工农业、文化艺术等领域及其他事件的消息,报道了世界语在中国、在全世界的活动情况。文章通俗易懂,选题多样而稳妥,总之,无可挑剔。我利用贵刊广泛宣传世界语和中国。”

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的国际世界语协会历来对《中国报道》长期坚持出版给予很高的评价。曾任国际世协总干事的西莫·米洛耶维奇先生在给中国报道社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报道》为在世界各国的读者中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及社会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数以千计的世界语读者来说,它过去是,现在仍将是了解贵国的窗口。你们国家有着绚丽多彩的过去。现在她真正地致力于现代化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贵国对许多人来说,是遥远的和陌生的,由于贵刊的存在,这个距离缩短了,人们对中国也比较了解了。”

俄罗斯读者对《中国报道》有关改革的文章非常感兴趣。读者亚·科列恩科夫说:“说心里话,有关改革的文章是非常有趣而切合实际的。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改革,他们需要一种模式,而中国的模式无疑是成功的。没有过多的框框,就可以使人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大概这正是中国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秘诀,从而使大量的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另一名读者斯·科尔达在来信中对中国与俄罗斯的改革进行了对比,他说:“从前,我对中国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在很多年里,前苏联为了友谊宁肯亏着自己也要帮助中国。但是现在读了贵刊,我才知道,中国正在以每年1012%的增长速度阔步前进,超过了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并不断扩大开放区域。铁路和公路网遍及全国。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均收入有很大增长,几乎人人都能养活自己。中国在各方面都实行了独立自主的政策,并有机地把资本主义的要素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像前苏联那样毁掉了任何东西,而是注重生产。非常遗憾,前苏联缺少像邓小平那样的有智慧的务实家。请原谅我在此重复你们已普遍熟知的事实。我实在是羡慕中国。我为中国人而高兴。每当谈起贫困生活和改革时,我总要把中国作为范例。”

东欧地区的读者在来信中普遍反映《中国报道》是他们唯一能够了解中国的刊物。波兰读者斯·罗曼说:“中国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而目前《中国报道》则是我们唯一能够了解中国的刊物。没有谁能够比《中国报道》的读者更了解中国。”保加利亚读者叶·多·卡尔乔夫斯基说:“我了解中国的最主要途径是《中国报道》。此外,也有一些国内报刊,但从中只能得到政治事件的信息。《中国报道》给了我们各种信息。”曾任匈牙利世界语协会秘书长的奥斯卡·普林茨在来信中写道:“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有几代人通过贵刊了解了中国。我们匈牙利人通过贵刊对中国有了很多了解,我们甚至从你们的刊物上可以了解到其他任何地方都了解不到的有关中国的事情。我们祝愿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中国报道》取得更大的成功!”罗马尼亚读者伊雷内·苏奇说:“我们奥拉戴世界语协会衷心感谢你们寄来的刊物,收到它们我们就像得到了热乎乎的面包一样。从刊物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以及世界语界的一切情况。我们进行了有组织的阅读,刊物从一双手中传给另一双手,使每个会员都有幸拜读贵刊。”塞尔维亚读者约万·内斯奇说:“我要告诉你们,我是贵刊众多的老订户之一。每年我都精心地把贵刊装订成册,并把它们保存起来,准备以后给我的孙子看。”立陶宛读者安·瓦科维丘斯在阅读了《中国报道》以后,就中国和本国的改革进行了比较,他说:“我清楚地看到,你们这本在西方人看来是在进行宣传的刊物,确实反映了贵国的现状。因为我也有过生活在类似你们的社会制度的经历,虽然那种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它在很多方面还是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读了贵刊的一些文章,我只有叹息:唉!这些我们也曾拥有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十年前,资本主义在我们看来是不可到达的天堂,但是当我们来到这个天堂时,我们看到,这只是对社会的少数人而言的。我认为,你们所走的无痛苦的自由市场(经济)之路比我们现在经历的经济休克疗法要更人道。”

《中国报道》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澳洲的世界语者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这里,不妨也引用几封读者来信。

《中国报道》日本代销人森真吾先生是这样评价这份刊物的,他说:“《中国报道》努力为各国读者介绍各种信息和问题,特别是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独特的中国人民的五千年文化和现代生活。《中国报道》用世界语打开了认识今日中国的窗口,并成功地在中国与各国世界语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马达加斯加读者弗莱德兹说:“对我来说,《中国报道》简直是无法离开的朋友。工作之余,当我感到疲劳时,我就欣赏一下刊物的图片,疲劳随之减轻了。当我烦恼时,就阅读其中的文章,烦恼也随之消失了,甚至我的非世界语同事们也对贵刊发生兴趣,常常和我一起欣赏。”巴西世界语协会主席弗·马·奥利韦拉在写给《中国报道》编辑部的信中说:“在近半个世纪中,《中国报道》以其兴趣盎然的文字和富有吸引力的图片使数以千计的读者得到满足。《中国报道》在巴西的订户一致称赞贵刊,因为他们通过贵刊不仅了解了世界语的应用,而且增进了对中国传统、风俗、历史和艺术的了解。”澳大利亚世界语协会秘书长雷·罗斯在《中国报道》创刊45周年时,代表澳大利亚世界语协会发来贺信,贺信说:“你们以高质量的世界语杂志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你们幅员广大的国家和人民的重大事情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断激励在贵国和其他国家有《中国报道》读者的地方,建立世界语组织。《中国报道》通过世界语,在增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十年来,《中国报道》通过世界语坚持报道中国,增进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因此该刊的读者对《中国报道》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持《中国报道》的出版。有的经常为杂志撰写稿件或提供当地的世界语活动信息;有的向自己的世界语学生介绍这本刊物,鼓励他们订阅。南斯拉夫一位工人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刊物,向一些世界语小组推荐这本刊物。一些发达国家的世界语者,每年都向杂志社设立的“读者订刊基金”捐款,好让编辑部为那些无钱订阅这份刊物的读者赠送刊物。有几位高龄读者甚至表示,要成为这份刊物的终生订户,以支持刊物的长期出版。还有许多国家的读者,把刊物上的文章译成本民族语,在本国报刊杂志上发表,借以证明世界语在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方面的作用。有不少读者还把刊物装订成册,以便长期保存。波兰电台和古巴电台经常在该电台选播《中国报道》的文章。

    更有这样一位比利时老人,他的名字叫查理·吉斯林(Charles Ghiselin),生前他立下遗嘱,决定将他的全部遗产捐赠给《中国报道》。吉斯林先生是《中国报道》的老读者,生前独身,以种花、卖花为生,一生十分简朴。他通过长期阅读该刊,对中国有了很深的感情,并把希望寄托在中国,所以,他决定将《中国报道》作为他唯一的财产继承人。1989年,老人因病不幸逝世。公证人按老人的遗嘱,办理了遗产过户手续,实现了老人生前的心愿。这一生动的事例说明,用世界语出版刊物,在促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中国报道》的启示

 

从以上对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创刊的背景、内容和在读者中的影响的介绍中,人们似乎应当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世界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完全可以表达中国的各种事物,完成“报道中国”的各项任务。这些事物,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思想的物质的;所反映的内容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科技的,它都能很好地传情达意,使读者得到很好的理解。《中国报道》历年来的读者反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世界语在对外报道中,和任何民族语一样,同样可以发挥其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

第二、《中国报道》现发行8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行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56个,就一种文版的刊物发行国数之多,在我国的对外报道刊物中,除用英语出版的刊物外,还没有任何一种民族语可以与世界语匹敌。这充分说明世界语已经是一种有效的、活生生的国际语。事实上它正在发挥着国际语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是其前途是非常光明的。正如飞机、轮船、火车在推广初期使用还不十分普遍一样,但当人们认识到它们的作用时,就会逐渐被人们接受。

第三、由于世界语者热爱和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同时又爱好世界语,所以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有利于人们去订阅世界语杂志和购买世界语书籍,又有利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是任何一种民族语都无法达到的。在这里,让我们引用前任北美世界语协会主席唐纳德·哈洛的一封信来说明这一点。1995年他在给《中国报道》创刊45周年的贺信中这样写道:

“尊敬的朋友们:

1972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美国人对现代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在1980年以前的另一个时期里,美国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几乎还是一个空白。即使到了现在,美国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也知之甚少。

然而很幸运,有一些美国人‘例外’,这就是订阅《中国报道》月刊的美国世界语者。在过去的45年里,甚至在订阅《中国报道》需要在美国政府当局登记注册的困难时期,美国世界语者通过《中国报道》了解了现代中国。中国的诗歌什么样?普通的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中国人会创作诗歌,而美国的世界语者能在《中国报道》上读到它。中国民用汽车有多少?普通美国人甚至怀疑中国有民用汽车,而美国世界语者通过《中国报道》了解了它的具体数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何处?普通美国人甚至不知道新疆在哪一个洲,即使知道,有的人也认为,新疆是一片不值得一看的荒凉地区,而美国的世界语者通过《中国报道》已经阅读了许多介绍这一美丽地区的文章并观赏了丰富多采的照片,而且有几位世界语者已经存钱准备有朝一日访问这一地区。中国的航天领域发展如何?普通美国人可能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根本不可能把卫星送入轨道,而美国世界语者通过《中国报道》了解到,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已成功地把美国休斯顿公司生产的卫星送入了轨道。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当然,还有其他语种的期刊,特别是为我们讲英语的人而出版的期刊,但普通的美国人根本不看用英语出版的这些杂志,一旦看到,也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他们通过报纸和电视,从那些主要是政治性的,并且总是带有倾向性的文章和评论中了解到他们要了解的一切。然而,45年前一位贤明睿智的中国世界语者发现,虽然美国人不关注中国人,即使是会讲英语的中国人,然而世界语者关注世界语者,即使前者是美国人而后者是中国人。

在过去的45年里,我们中的一些幸运者通过《中国报道》杂志了解了几乎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倘若没有这样一本杂志,对于我们美国世界语者来说,如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世界地图上的中国只是一片空白。希望在未来的45年中,在《中国报道》杂志那些勤奋并富有责任心的摄影师、记者和编辑的关照下,我们美国世界语者能够帮助我国的同胞或多或少填补这一空白。”


 

¬ 张企程:《〈中国报道〉是怎样创办起来的》,载《中国报道》19905),1314页。

¬ 所引用的读者反应都摘自19955月中国报道杂志社编辑的创刊45周年“读者反应专辑”和19984月编印的“《中国报道》杂志最新读者调研材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