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攀登者的足迹

——初读《击键录》

读者 李 玉 萍


胡国柱先生的三卷本《击键录》终于问世了。认真拜读后,掩卷长思。我读到了什么呢?

1. 大爱无疆

胡先生算得上中国世界语界的一位奇人。1956年接触世界语,50多年坚持不懈,以自学之身成为今天中国世界语界学术和运动的栋梁,其间的艰辛和付出,外人不能体会。我初识胡先生是1979年4月底,湖北世协成立前夕。作为国际台第一次外派的记者,我预先做了功课。从方善镜老先生那里我了解了湖北世界语运动的历史以及文革时期惊心动魄的地下活动,第一次听到胡国柱的名字。想象中能抗高压的一定是位壮士,见面才发现竟是如此儒雅之人。他和他的战友们掩住了自己的伤痕,欢腾着迎接中国世界语运动新时期的到来。那个大会开得阳光,充满希望。我也开始了同胡先生三十多年的通信往来。

胡先生三卷集中的很多内容我是了解的。这次从头读来,仍然动容。他总能从没路的地方趟出条路来,从荒漠中开辟出一片沃土。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不赘述。我只想说说他收听国际台广播的事。广播有中波、短波之分,中波对国内,短波对国外。对国外的广播按语种分别有对象国,一弯一弯的电波通过各地的发射台接力送往对象国,落到当地供收听,波峰中间的区域基本上是听不到的。我们最初的广播指向波兰等东欧国家,播出时间是凌晨4点。胡先生居然收到了。书中他讲述了从听力到物质上的准备,已经够得上艰苦卓绝,我更能体会的是,在湖北寒冷的冬季(我们12月19日开播),冒着收听敌台的风险,在凌晨的黑暗中,一遍一遍调拨收音机的频道,捕捉那倏忽即逝的声音,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能量。

这种精神体现在他几十年的世界语活动中。他付出了所有,不计任何物质利益。我相信他在书中说的一句话,如果用其精力的十分之一干点别的事情,他会活得比现在潇洒得多。但他安贫乐道,为自己信奉的柴门霍夫理想,为自己无比热爱的世界语事业,奉献了一切。为了世界语,他可以热情似火,他也能横眉冷对,爱憎以世界语划线。

2. 智者无畏

胡先生在学术方面,尤其是诗词歌赋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这是有目共睹的。他编写了世界语诗词格律,提倡将中国诗词引入世界语;他翻译了李白、杜甫等大师的经典作品,世译了全本《聊斋》发到网上;他重译了别国的一些经典,有的被公认为超过了原译;他应邀当了世界语教师协会考试评委,成为这个席位上的亚洲第一人;他敢于撰文,要到但丁故乡说但丁,人未成行,名声已远……。这些他在书中都有披露。尤其令我这个专业世界语工作者汗颜的是他对中国世界语运动几个大事件的考证。他是聪慧的,更是勤奋和执着的,那著名的几本手抄大书就是明证。他发给友人电子邮件的时间也提醒我们:凌晨我们还在梦乡时,他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总走在我们前面。

3. 诲人不倦

胡老师是最受青年世界语者欢迎和爱戴的人物。他创办的黄石市世界语培训班、他编写的教科书和词典、他到各地的讲座,培养了无数青年学子,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在书中不经意提到的全国翻译竞赛活动,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是80年代。有一段时间,我帮助La Mondo 杂志校对稿件,其中有他主持的一个翻译竞赛专栏。每期(月刊)要宣布竞赛结果、讲解参赛稿中的问题、公布范文、发布下期竞赛题,很受读者欢迎。想当年没有电话、没有电脑,各种竞赛稿象雪片一样飞到黄石,飞到他那里。他要一封封看,一封封手写回复,要总结、讲解、写出范文,一切亲力亲为。年复一年,他默默地一个人坚持着。正由于有他和象他那样的前辈,中国世界语的薪火才得以代代相传。

4.与时俱进

胡先生很传统,也很时尚,很与时俱进。他是世界语者中最早使用电脑的人之一。电脑于他,就像老虎长了翅膀。他译稿件、编杂志、发邮件、查资料、出电子书,忙得不亦乐乎。他用PPT作演说,形象又生动。他与国内外朋友的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和邮资的限制。他接触面更广,资讯更多,眼界更宽,思想更上一层楼。他进入了一个自主的时代。

当然还有很多。书中记述了他对恩师的思念,他的友情、亲情,他摄影赋诗的情趣,他访古探幽的怡然……。我们看到了一个多面的真性情的胡先生。我以为,他的成就是不能复制的,这需要才华、需要意志、需要肯舍弃等等条件,但他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是可以学习、值得提倡的。其实,胡国柱先生本人就是一本书,《击键录》只是他打开的一部分章节。好在他还在击键,还在探索,还在攀登。我们等待更加精彩的续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