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望同行----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出版纪实之一

侯志平


三十多年前我曾做过一个梦:希望有生之年能为我国编辑一本世界语运动史、出版一本相应的画册,这个梦跟随我几十年。1999年我主编的《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和2004年《中国世界语运动简史》出版以后,我的梦想实现了一半,没有想到另一半在今年7月世界语诞生125周年之际实现了,我认为这是中国世界语者向我们的大师柴门霍夫先生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正在开展的世界语亚洲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立志出成果

出书的梦始于1980年,当时我正在搜集鲁迅与世界语的资料,经常来往于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之间,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虽然很累,但觉得值得。同年,报道社安排我担任《中国报道》世界语专栏的责任编辑,以后又任《世界》杂志编委,负责“世界语消息”的编发工作,接触世界语史料的机会自然也多了起来,于是我开始积累有关世界语史的资料。1982年我写成《鲁迅与世界语》一文,全文长达7000多字,并刊登在《四川大学学报》上;同年年我写的《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约一万多字)一文分三期在《中国报道》发表,被外国读者评为当年最受欢迎的文章。我的第一本《世界语运动在中国》专著也在这一年出版,受到中国报道社领导张企程、许善述同志的赞扬。后来在叶籁士、陈原同志的鼓励下继续“著书立说”,终于有了《胡愈之与世界语》、《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中国世界语者与中国世界语运动》(蓝天强编,人物志部分由我执笔)、《中外名人学者论世界语》(重庆出版社)、《中国世界语运动简史》等著作的出版。我没有忘记,还有另一半梦没有变成现实,我默默地将《世界》杂志用过的各省寄来世界语活动照片保管好。退休后我自己买了新相机,拍摄了数以千计的世界语活动的照片,经过三十多年的日积月累,终于盼来了出版画册这一天。

 

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1年年初为纪念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60周年,中国外文局批准了《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画册列入出版选题,我喜出望外,当时我因为要做心脏手术未能开始编辑。5月初出院后我休息了一个多月,便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首先完成一万七千多字的文字稿,并从数千张图片中进行精选画册所用照片,然后对每一张照片进行制作、加工。为了能全面反映我国世界语运动的全貌,我给在京的老同志打电话,向各省世界语协会负责人发电子邮件,在全国征集照片。在京的老同志把他们保存多年的世界语运动的照片送来了,有刘铃的,谭秀珠的,邹国相的,祝明义的,李士俊的,还有国际电台世界语部的;外地一些老同志也纷纷响应,汪敏豪、韩祖武、彭争鸣。。。。及时发来了照片,黑龙江的宋萍女士甚至不远千里专程来京送图片资料,让我感动不已,这一过程甚至持续到画册付印前夕,还不断地调整照片,胡国柱、石成泰还给我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希望能出版一本不负众望的画册。世界语者的热情大大丰富和充实了这本画册的内容,奠定了它厚重的文献价值,可以说画册的出版凝结着全国世界语者的心血和希望,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自己打气加油

编辑画册期间正是我手术后在家疗养,还要不断地到医院去复查,伤口的不适,气短、心悸、头晕时有发生。据医生说,这样的大手术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的疗养,尤其不能太累,孩子们都不同意我投入工作。许多朋友劝我将工作交给年轻同志去完成,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要编辑这样一本反映一百多年世界语运动历史的画册,谈何容易!因为要编好这样一本画册,编者必须非常熟悉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历史,了解各个时期有哪些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要懂得用什么图片才能反映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艰难历程和重大成就,同时还要熟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省世界语运动的兴衰,在平衡各省用片的同时怎样保证重点省市,反映他们在世界语运动方面的成绩,而了解这些绝非一日之功,不是几天的介绍就能进入角色的。30多年的坚守和功力,使我对完成画册的编辑任务充满了信心。最近10多年来,我学会了摄影、图片扫描、刻盘,熟练地掌握了图片制作、加工、剪裁,从互联网上搜集早期世界语运动的图片,使用电子信箱收发文件,更为我编好画册提供了技术保证。

我处于两难的抉择:如果我自己编辑,必然有碍身体的康复,还可能加重病情;如果给别的同志编,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原计划去年年底出版,万一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内心里的犹豫与痛苦何人能够理解!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我决定还是自己动手。在给一位好友的信中我这样写道:不编好这本画册,我死不瞑目。后来我决定将一部分工作交给李建华同志做,减轻了我许多的压力。但我每天坚持在电脑前工作至少5个小时,用半年时间,经过反复修改,基本完成了画册的初稿。我在“国庆·重阳感怀”一诗中叙述了自己的感受:“独坐斗室编画册,精挑细选别样忙。忆及先贤奋斗史,再苦再累也应当。人生虽短当尽力,多做善事亦悠扬。”我用这样的诗句来为自己打气加油,我感受到了“坚持就是胜利”的愉悦。

 

深切的感谢

画册经过中国报道网络部苏漪军主任的初审,送到陈社长、赵珺副总编辑哪里,他们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然后进入翻译阶段。由于社里的一些老同志因病或家中有事,不能承担画册的翻译任务,于是我提议由李士俊先生翻译,谭秀珠女士核稿。经社里联系,他们欣然表示同意,我从内心表示感激。因为李士俊先生已经90高龄,谭秀珠女士也已进入古稀之年,他们手头有许多繁重的工作,而且还有各种病痛。

更让我感动的是译稿完成后,谭秀珠女士花了大量的精力核对原稿和译文,而且对书中的人名、世界语组织名、书名、刊物名,进行仔细的核对,并对编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前后体例、图片说明、个别照片的错误以及部分图片,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不仅避免了一些错误,还使这本画册在内容上更趋完善。画册进入版式设计阶段后,从苏主任、谭秀珠到社领导对图片的位置、大小、每部分图片的数量等又进行反复的审核,在画册付印前李建华同志还对中世文进行了仔细的核对,并多次到设计公司帮助工作人员进行改错和版式调整,使画册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证,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辛勤劳动我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陈昊苏会长亲自为画册题词;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第一副会长郭晓勇为本书写序,并认真审查了书稿,对书的开本做了具体的指示。其他几位副局长黄友义、齐平景、陆彩荣也同意作为本书的顾问,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本书是很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

 

向我们的时代致敬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的是我们的时代,由于数码相机的发明,使我们很方便地记录下世界语活动的精彩瞬间;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能从网上很便捷地搜集到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早期一些世界语方面的珍贵图片;电子邮件的应用使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成本;扫描仪的出现使我们复制旧照片易如反掌;许多软件的发明使我们的一些旧照片完好如初,这些大大提高了图片的清晰度和质量。正是由于有现代科技的支撑才使我们的画册变得如此精美和尊贵,我真诚地向科技工作者和我们的时代表达我发自肺腑的敬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