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吗?

彭争鸣


王崇芳老师已四次贴出了从他自己正在编写的大词典里择出的有关中国物事的辞条。我都一一拜读过了。他大概主要是根据我随机开列的那份词汇择出的,因此应当还有不少类似词汇,因为工作量大的缘故没有择出。由此可见,如果打算另编一册《中国物事汉世小词典》是完全有基础的。
当然,正如王老师所言:因为这部词典的编写过程很长,对一些原则的掌握分寸上前后也不完全一致(大意)。他希望听取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是真诚的。所以我不揣冒昧,主要谈两点想法(不多举例)。
一,我认为应该大胆增多这些“中国词汇”音译的比重。因为,1,这类词汇占词条总数的比例不会太大(不知道王老师有无统计);2,《汉世大词典》主要为懂汉语的人士编写,音译词汇增多不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至于在使用词条的时候采用不采用音译形式,人们还可以斟酌后自行决定---反过来说,如果真要用到这些词汇,如果没有音译形式,使用者是很难用解释性的长句代替的。3,假设王老师自己或者别人要为《汉世大词典》编一个世--汉索引,这些词条没有“词”(简短)的形式,那就不可能了。4,且不说去和日本人争goo 为 vechio,法国的一种地方小吃krespo尚且可以进入一般的小词典,中国的一些国粹级的物事反而没有资格有自己的名字吗?shancho和shako,pano 和 fano 都如几何一样地对应。
尽管王编大词典就收词的全面系统和解释的翔实准确已远非ChEL编可比,但在帮助大家使用和将上述词汇融入世界语方面,似乎还要加大力度。
二,关于音译原则,我最近做了些思索。向来,似乎天经地义地,人们一定要按某某方案从汉语拼音转写。是的,汉语拼音是国颁的方案,但请记住:是方案,而且是辅助性的系统。还请记住:该方案的形成本身受到过世界语的影响。即使在和汉语配合的使用中,有些音素还有不少例外(那些补充的条款)。而世界语本身就是更标准、更逻辑的拼音文字!为什么我们不考虑按最接近普通话发音的原则用世界语直接转写呢?当然,可以参考汉语拼音的写法,但不应拘泥于那个本身“转了一个弯”的所谓“原则”---增加那么多帽子,还是读得“拐弯抹角”。
如果需要原则,应该有两条:最接近普通话发音,最符合世界语外形和拼写规则。
可能不成熟,算为一人之言。
另外想请教:vushuo 比 ushuo 更合适吗? 因为我的城市“武汉”,我见过好几种写法:Wuhan,Vuhan,Uhan.为什么要以V代替U?Uhan 违反“规则”了吗?


欢迎大家就我词典稿中的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条继续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一并作答。(王崇芳)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