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译武汉

Guozhu


2003年11月21日,彭争鸣在网上发表的贴子中问:“武汉”的写法,为什么会有Wuhan,Vuhan,Uhan 这样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个问题,与中国世界语出版物中如何书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历史有关。我们可以用《EPC(人民)中国报道》中的写法作为代表。EPC在这个问题上,先后有过几次较大的摇摆或反复。
1.1958年以前的写法,没有统一的规范。如1952年的写法 Hua Kjun-vu(华君武), 1957 的写法 Baj Jxu-bing(白如冰)
2.从1958年第一期起,采用汉语拼音方案Hanlingva Fonetika Alfabeto (HFA) 的形式。如 Wu Hua-xue (吴化学), 这样有一年之久。
3.从1959年元月起,停止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形式。改为使用“世界语转写汉语语音方案Esperanta Transskriba Sistemo (ETS)”,一直持续到1979年3月号,前后达二十年之久。我们可称这个方案为“ETS-59方案”
4.从1979年4月至1984年4月,又恢复采用汉语拼音方案(HFA)的形式,持续了五年。
5.从1984年5月至1988年12月,再次停止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形式,改用世界语字母转写。因为这个转写方案与59年的方案有些不同,我们可称这个方案为“ETS-84方案”。
6.从1989年1月起直到今天,又恢复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形式。
明白了这一段历史,就可以来回答彭争鸣上面的问题了。
---
Wuhan
这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写法。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其附件第一条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因为直接点了世界语的名,这个文件就有了“带帽下达”的针对性了。这使得,世界语文稿中的汉语人名地名的写法,成为有法可依,而且应当是有法必依的事。尽管EPC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几次反复,最终还是依此执行了。如今网络版的EPC和CRI上,也是这么写的,如:

[例 1]
Intervjuo al Li Xiansheng, urbestro de Wuhan
de JIANG LIMIN
Wuhan estas chefurbo de Hubei-provinco, en la meza parto de Chinio. Ghi konsistas el tri partoj, t.e. Wuchang, Hankou kaj Hanyang. (EPC)
[例 2]
La fama pitoreskejo Wulingyuan situas en la montaro Wuling de la provinco Hunan, suda Chinio. (CRI)
---
Vuhan
这是按“ETS-59方案”转写的“武汉”地名。
“ETS-59方案”的特点是对应关系十分整齐。汉语拼音方案中的yi 转写为ji,wu 转写为vu。

---
Uhan
这是按“ETS-84方案”转写的“武汉”地名。
“ETS-84方案”与“ETS-59方案”的不同点之一是取消了用字母v来转写汉语拼音方案中的w,这样一来,汉语拼音方案的Wuhan在世界语文稿中就直接写为Uhan了。
顺便说一句,十年动乱期间,我们在武汉坚持开展世界语口语练习活动时,故意把夏季口语集训称之为Uhana Kunlogxado (简称小UK,宗琨是历届的主席兼司库),1978年,再次故意将武汉世界语学术座谈会称之为 Uhana Kolokvo (简称也是小UK,地点就在宗琨家,我们称之为扬府)。

“ETS-84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一个世界语音节来转写一个汉语音节。如jiao(有i,a,o三个元音)转写成 gxjaux(只保留a一个母音)。
如果把“饺子”一词用“ETS-84方案”的形式书写,就是gxjauxzi。如果再把它世界语化,就得到 gxjauxzi-o。可见,用“转写”的思路来将中国特有事物引入世界语,字形上颇不方便。我在北京版世译《聊斋故事选》中还见到把“举人”一词世译为gxuxijxeno的(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举”字怎么变成了gxuxi),诚如彭文所说:“增加那么多帽子,还是读得“拐弯抹角”。”所以,我对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gxozo(饺子),hogo(火锅),fano(饭)等词形以及“最接近普通话发音,最符合世界语外形和拼写规则”的思路,是表示赞同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