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世界语学习论坛世界语学习讨论区胡国柱老师帖子专区 Afiŝejo por Guozhu → 普希金《致凯恩》(5) Pusxkin al Kern

您是本帖的第 312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普希金《致凯恩》(5) Pusxkin al Kern
Guozhu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852
积分:25928
门派:绿色
注册:2006年7月8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Guozh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Guozhu

发贴心情
普希金《致凯恩》(5) Pusxkin al Kern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http://www.chinamusicindustry.com.cn/cn/mag/0407/art37.htm   
 
格林卡的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慕 融

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7)一生创作了许多浪漫曲,是他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林卡的浪漫曲继承了俄国城市浪漫曲的传统。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城市浪漫曲得到空前的发展。当时,城市的各阶层,上至贵族沙龙下至一般市民的家庭音乐生活都十分活跃,因而,大量自娱性的生活浪漫曲在家庭中应运而生,广泛流传起来。这些浪漫曲反映了城市各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情调多为感伤脆弱。作者有专业作曲家,也有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在艺术上,城市浪漫曲的旋律性强,其他音乐形式也比较简朴、易懂,具有群众性。
格林卡的大部分浪漫曲就是在家庭的音乐娱乐环境中诞生的,是他为各种亲友的家庭音乐会而创作的,他自己也往往就是歌曲的演唱者。这些浪漫曲象一页页日记,记录了他生活中的悲哀和欢乐,同时也表现了广泛的客观内容。因此,歌曲的音乐形象十分丰富,除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之外,还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大自然景色等。相应地,歌曲的表现手法和体裁形式也很广泛和多样化,有抒情曲、民歌式的歌曲,有戏剧性的叙事曲、歌剧型的谣唱曲,还有船歌和具有圆舞曲、马祖卡舞曲、鲍列罗舞曲风格的舞蹈性歌曲等。
格林卡于青年时代就开始浪漫曲的创作。当时,他作为卓越的钢琴即兴演奏家,经常出入于彼得堡贵族沙龙的家庭音乐会,即兴演奏以俄罗斯民歌为主题的钢琴变奏曲。同时,他还作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自弹自唱自己创作的浪漫曲。格林卡的早期浪漫曲具有俄罗斯民间抒情曲的风格,大多数曲目没有超过当时感伤主义的城市浪漫曲常用的形象和音调的界限。其中只有《不要诱惑》这首浪漫曲,突破了历来的传统,第一次显示了格林卡的个人风格。
1834—1844年是格林卡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格林卡怀着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强烈愿望,从意大利回到祖国,先后创作了俄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代表作品。如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和管弦乐《幻想圆舞曲》等。也正是在这十年中产生了他最有艺术价值的浪漫曲,这些浪漫曲摆脱了一般城市浪漫曲的陈规旧习和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显示了格林卡成熟的、完美的创作个性。
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歌词的原诗作者是普希金,曲作者格林卡。仅仅从这两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首浪漫曲的非同寻常:普希金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是“俄罗斯音乐之父”。这两个人都是俄罗斯近代艺术的奠基人。他们两个的名字经常被相提并论,例如19世纪的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就说过:“普希金和格林卡都创造了新的俄罗斯语言,一个是在诗里,而另一个是在音乐里。”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原诗题名《致凯恩》。凯恩即安娜·彼得洛夫娜。凯恩,她生于1800年,比普希金小一岁。1819年,年仅二十岁的普希金在政府部门任职,他结识了一些十二月党人,并经常出入彼得堡进步人士的文艺沙龙。在一次舞会上,他与少女凯恩相识。这次相会也许给普希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25年,普希金由于明显的自由和反专制倾向,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被监视居住已有两年之久,他陷于孤独和痛苦中。这时恰逢凯恩去邻近的姑妈家小住,两人重逢,交往甚密。凯恩离去时,普希金写了《致凯恩》这首诗,作为赠别礼物。

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第一部分,迷人诗意的旋律和钢琴上竖琴型流动轻柔的伴奏,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赞美和爱情,表现了二人初遇时的美妙瞬间。
第二部分,歌曲采用戏剧性、朗诵性的音调,伴奏中也加入不安、压抑的因素,描写出恋人分别后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流放生活的阴暗与不安。
歌曲的第三部分并没有简单地再现原来的主题,而是在钢琴颤动音响的伴奏下,描绘了恋人们重逢时激动欢乐的情景。
这首诗感情起伏跳跃,写出了人们对青年时代美好纯真的回忆,以及在生活陷人挫折困顿时,这种美好情感给人带来的生活力量和希望。这是普希金抒情诗里有代表性的一首。写这首诗之后六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又过了六年,普希金因为冈察洛娃的风骚和沙皇的阴谋而死于决斗。这时普希金不满38岁。

普希金死后三年,格林卡与自己的妻子因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异,恰在此时,年轻的凯恩进入了他的生活。格林卡热恋着她,这是当年普希金诗里那个凯恩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叶尔莫拉耶芙娜·凯恩。处在热恋中的格林卡发现普希金当年的抒情诗《致凯恩》,很形象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便为此诗谱曲,向小凯恩表露心迹。这就是《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在格林卡的浪漫曲里堪称上乘之作。音乐的旋律轻柔流动,起伏委婉。中间一段焦灼不安,感情压抑,反映出诗人在流放地阴郁的生活。最后一段情绪豁然开朗,表现出真挚的爱情为人生带来的光明,是对爱情的颂赞,也是对人类美好感情的歌颂。这首歌曲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起伏与原诗的韵律融合得和谐顺畅完美无缺。欣赏这首歌曲,最好是听原文演唱,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普希金文学”的音韵妙趣所在,心不由自主地被引入一种柔美纯净的感情境界里。


Guozhu
Kia laboro, tia valoro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18 4:20:57
Guozhu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852
积分:25928
门派:绿色
注册:2006年7月8日
2
 用支付宝给Guozh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Guozhu

发贴心情
[转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http://ru.china-embassy.org/chn/shhzzz/dsj/t67277.htm
江*泽民*主席参观普希金母校(2002/06/12) 

       2002年6月6日,是伟大的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普希金诞辰203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圣彼得堡峰会开幕前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圣彼得堡以南25公里处的普希金城,参观普希金的母校———皇村中学,在普希金走上文坛的起点,进一步了解了他早年的学习和创作生涯。

   驱车半小时,圣彼得堡的繁华渐渐远去,静谧清幽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下午3时30分,江*泽民*主席的车队穿过橡树林,驶入这个曾激发诗人无限才思的地方。或许只有用普希金在《皇村记忆》中那充满灵性的诗句才足以刻画出皇村之美:“瀑布像一串玻璃的珠帘从嶙峋的山岩间流下,在平静的湖中,仙女懒懒地泼溅着那微微起伏的浪花;在远处,一排雄伟的宫殿静静地倚着一列圆拱,直伸到白云上。岂不是在这里,世间的神祇自在逍遥?这岂非俄国的密涅瓦的殿堂?这可不是北国的安乐乡?那景色美丽的皇村花园?”

      来到已改为普希金纪念馆的皇村中学,江*泽民*主席受到纪念馆馆长涅格拉索夫的热情欢迎。纪念馆是一座乳黄色小楼,当年是作为皇村宫殿群的厢房而建,1811年成为贵族子弟的高等寄宿学校。

   江*主席一行首先来到三层参观普希金当年的学习地点。馆长向江主席介绍说,普希金当年作为第一期学生被皇村中学录取,并在此度过了6年学习生活,写下120多首诗,其中很多首在当时就已发表。江主席一面倾听馆长的介绍,一面仔细端详着展框中陈列的普希金诗稿手迹、画作和当年的学习用品。在昔日的教室里,普希金当年唱过的毕业歌在四壁回旋,普希金读书时的种种趣闻轶事不时引得宾客笑声朗朗。这里展示的普希金的成长轨迹,不禁使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随着他的诗句追溯着他在皇村的历程:“记忆啊,请你为我描绘那与我息息相关的迷人的乡村,描绘那树林,在那里我爱过,我的情感逐渐成熟,在那里,我从幼年成长为初谙世事的少年,在那里,我在大自然和幻想的抚育下懂得了诗歌、欢乐和安恬。”
  
       普希金从皇村走来,在沙皇统治的年代,以他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由的歌颂,对暴政的反抗;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爱情的歌唱,对大自然的赞美。他的诗句唤起了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情感。江*泽民*主席对普希金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来到二层校史展览厅,走到普希金的铜像前仔细端详,用俄语轻声吟诵起普希金的举世名篇《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涅格拉索夫馆长闻此惊喜万分,他由衷地说:“看到一位伟大的外国领导人如此喜爱普希金,甚至还会吟诵他的诗,着实令人感动!”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和政论家别林斯基曾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他一生共写过800多部作品,涵盖了从早期的抒情诗和浪漫诗,到后期的深刻现实主义著作的广阔范围。他的作品被译成150多种文字,为近200个国家的人民所诵读。马克思在50多岁时学习俄语,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了普希金的作品。恩格斯曾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个别章节译成德文。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回忆说,在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所带去的文学作品中,他最喜爱的是普希金的作品。

   在中俄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中,普希金的名字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熟悉。有史料表明,普希金本人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出访中国,但遭到拒绝。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作品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流传。很多中国孩子是听着他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长大的;他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青铜骑士》、《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也都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1999年6月6日,江泽民主席亲自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诗歌音乐会,与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观众共同欣赏普希金那不朽的诗作。

   时光荏苒,21世纪的晨光为普希金的故地送上来自中国的遥念。江泽*民主席在参观结束前的题词———“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正是中国人民对普希金这位文学巨匠敬佩之情的真实写照。

Noto de GZ:
Mi nur transkopiis malnovan afisxon el reto. Je mia granda miro, la servilo malpermesis la nomon de Jiang (Zeming) kaj auxtomate anstatauxigis per tri steleto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8 4:36:04编辑过]

Guozhu
Kia laboro, tia valoro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18 4:27:15
Guozhu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852
积分:25928
门派:绿色
注册:2006年7月8日
3
 用支付宝给Guozh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Guozhu

发贴心情
[转帖]
Je la suba adreso oni povas auxdi la kanton en la rusa:
http://ru.veduchina.com/html/article/200812/43510.shtml
普希金传世情诗致凯恩演唱版---俄语歌曲

Guozhu
Kia laboro, tia valoro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18 4:37:48
Guozhu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852
积分:25928
门派:绿色
注册:2006年7月8日
4
 用支付宝给Guozh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Guozhu

发贴心情
806 普希金《致凯恩》(5) Pusxkin al Kern 2010-1-18 4:20:57
http://www.elerno.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3048
805 普希金《致凯恩》(4) Pusxkin al Kern 2010-1-17 5:43:25
http://www.elerno.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3023
804 普希金《致凯恩》(3) Pusxkin al Kern 2010-1-11 9:11:29
http://www.elerno.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918
803 普希金《致凯恩》(2) Pusxkin al Kern 2010-1-10 6:10:38
http://www.elerno.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907
802 普希金《致凯恩》(1) Pusxkin al Kern 2010-1-8 9:05:02
http://www.elerno.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891

Guozhu
Kia laboro, tia valoro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18 4:38:57
Guozhu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852
积分:25928
门派:绿色
注册:2006年7月8日
5
 用支付宝给Guozh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Guozhu

发贴心情

http://www.wh-ren.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647

malnova afisxo nun jam malaperinta
惊鸿一瞥传千古
Guozhu
章太炎悼黄兴挽联曰: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必有斯人”是一种档次,是一种水平,是一种境界。
斯人若是男子,我们究其平生,往往会发现有与其相知、相伴、相随(或不随而相离)的红粉佳人。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这斯人本身就是位奇女子,胜过堂堂须眉。
所以,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必有斯人”常常也会成为“必有伊人”。
先举一个中国例子:陆游(1125-1210)。都知道他是南宋时代的爱国大诗人,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令他刻骨铭心,抱恨终生。二十岁时与唐婉结为连理,三年之后被迫离异,三十一岁时因邂逅伊人而写下名篇《钗头风》(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七十五岁时写下《沈园二首》(伤心桥下春波渌,曾是惊鸿照影来),八十四岁还写了《春游》(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悼念心上人唐婉。可以说他对唐婉的深爱,保持了一生。

无独有偶,外国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说,研究欧洲文学,不能不谈到但丁Dante(必有斯人);而谈但丁生平,又不能不谈贝雅特丽齐Beatrice(必有伊人)。
两相比较,后者更加不可思议。因为陆游与唐婉,毕竟曾经结为夫妇,琴瑟之好、伉俪相得,先后有过三年美好时光。且中国人爱说“一夜夫妻百日恩”,以三年与百日相乘,不可谓之不久,可思可想可忆可念之事,不可谓之不多。
可是这但丁与贝雅特丽齐的相遇,一生之中,总共也就两次而已,而且两次都没有发生过当事人之间的直接交谈。
第一次,是在1274年5月1日,但丁刚近九岁,贝雅特丽齐刚满八岁。这种年龄、且非青梅竹马似的一面之交(或者说是擦肩而过),可否忽略不计?
九年之后(1283年),两人再次相遇,地点在佛洛伦萨市阿尔诺河畔的老桥(廊桥)边。
但丁自己是这样记述这两次见面的:
一、
但丁在他的诗集《新生》中曾描写他九岁时见到贝雅特丽齐时的感情:
“这个时候,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激烈地颤动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也感觉了震动。”
但丁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自从初次在凡间一睹她的芳颜,
直到最后一次在天堂与她相见,
我对她的歌唱从来也没有间断。
(《神曲·天堂篇》第30章28行)
二、
在那位最高贵的圣女第一次现身之后,时间一晃就过了九年。...她又在我眼前现身了。这一次她身裹雪白的服饰,走在两个比她稍微年长一点的女人中间...当她走过一条街的时候,她把目光转向了我所站立之处。我顿时忸怩失措,万分心慌。她竟然向我点头示意,把她那不可言传的款款深情传递给了我。这对我来说,可以视为一种天恩。我感到我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天恩...那是这一天的九点整。
(《新生》第3篇)
但丁的这一段话,后来成为许多画家据以创作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首推Henry Holiday(1839-1927)的名画The meeting of Dante with Beatrice。画中人眉目娟好,身段婀娜。背景正是这座老桥。现在去佛罗伦萨的旅游者,在很多报亭里都可以买到根据这幅著名油画制作的明信片《但丁与比阿特丽斯相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国柱为了寻找这幅名画,曾经遍查网上,但是用中文查不到,后来是用外文输入画家的名字,才得以成功。
读外国故事时并不妨碍联想到中国古诗。如刘禹锡写过一首《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也是一座桥,也是有美人,也是风景依然,而岁月、往事、伊人都一去不复返了。廊桥遗梦,何处寻呢?

2005-07-01


Guozhu
Kia laboro, tia valoro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18 9:14:05

 5   5   1/1页      1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6 - 2018 Elerno.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07813 秒, 4 次数据查询